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惠民经方文章 / 正文

竹叶石膏汤在临床中的运用

竹叶石膏汤在临床中的运用 【药物组成】 竹叶 石膏 人参 麦冬 半夏 甘草 粳米 【服用方法】 上七味,以水七斗,煮取六升,去渣,内粳米,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 用】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今用处方】 竹叶10石膏30党参10麦冬30半夏15甘草10粳米30 【经典方证】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适用病症】 (1)荨麻疹 患者风团色红,瘙痒,伴身热多汗,唇干咽燥,口干口渴,咳逆痰粘,少气消瘦,心胸烦热失眠,气逆欲吐,气短神疲,舌红少津,脉虚数,可投本方合过敏煎,酌加荆芥,防风等中药治疗。 (2)银屑病 患者风团色红,瘙痒,干燥性鳞屑,自觉瘙痒伴身热多汗,唇干咽燥,口干口渴,咳逆痰粘,少气消瘦,心胸烦热失眠,气逆欲吐,气短神疲,舌红少津,脉虚数,可投本方酌加乌梅,菝苆,土茯苓等中药治疗。 (3)湿疹 患者若见周身散在或泛发红斑,丘疹或干燥性鳞屑,自觉明显瘙痒伴身热多汗,唇干咽燥,口干口渴,咳逆痰粘,少气消瘦,心胸烦热失眠,气逆欲吐,气短神疲,舌红少津,脉虚数,可投本方合泻心汤治疗。 (4)激素依赖性皮炎 患者面部弥漫性红斑,灼热瘙痒伴身热多汗,唇干咽燥,口干口渴,咳逆痰粘,少气消瘦,心胸烦热失眠,气逆欲吐,气短神疲,舌红少津,脉虚数,可投本方合泻心汤酌加大量生地(30-250g)治疗。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者慎用。 医案牙疼 李某,女,76岁,沛县张寨镇人,2017年6月12初诊: 自诉左侧下牙疼痛10余日,昼夜不得眠,呻吟之声不绝于口。牙不松动,齿无龋孔。或谓牙根尖炎,注射青霉素,口服消炎剂;或云胃火盛,用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虽倍量之服,皆难得减。服强痛定、美散痛亦仅缓解一时。后到沛县人民医院医院口腔科行拔牙术,岂料术后邻牙疼痛益剧。 李某大便干秘,数日一行,口干口苦,思冷欲饮,舌苔黄腻,显属胃热无疑。继从牙龈虽红不肿,舌红多裂,脉沉滑、两尺无力论,则系少阴不足之候。阳明有余、少阴不足之证,单纯苦寒清热,徒有败胃伤阴之弊。况耄耋之年,阴血不足,纵有胃火,亦当滋水清之,岂可苦寒燥之?是宜大队滋肾益阴,少佐苦寒清降以治。倘若津血得充,阴液得复,则少阴自有归藏之安,阳明绝无赤旌之摇。 拟竹叶石膏汤加味: 竹叶10g 石膏30g 麦冬15g 甘草6g 半夏10g 生地30g 知母10g 怀牛膝10g 骨碎补30g 白芍15g 丹皮10g 7剂,水煎服,早晚服,日一剂。 二诊:药后当晚疼痛减轻,复诊时仅微痛而已。大便仍秘,于原方加肉苁蓉30g三剂。 按:治病当求本源,牙痛亦应明其所因,知犯何逆,随症治之。若依牙痛则拔牙之治,敢问头痛将何以拔?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 1.感染性心内膜炎(正虚邪恋型) 以本方去半夏,加生地15g,黄芩10g,连翘9g为主治方。 若胸闷、胸痛者,加郁金、赤芍各10g。皮下出现瘀斑,尿血者,加白茅根30g,侧柏叶10g。 2.伤寒及副伤寒(邪衰正虚型)治宜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以本方加黄精20g,沙参、五味子各15g为主治方。 若有阴虚盗汗,心悸怔忡,虚烦不得眠者,加夜交藤30g,地骨皮15g、余热虽已清,而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者,为脾不健运,宜去石膏、竹茹,加淮山药30g,茯苓、白术各15g。 3.产褥感染(热盛津伤型)治宜清热除烦,益气生津。 以本方去法半夏,加益母草30g,赤芍、丹皮各15g为主治方。 4.化脓性中耳乳突炎颅内并发症(气阴两虚型)治宜益气养阴,清泄余热。 以本方合沙参麦冬汤加减:白扁豆30g,天花粉、玉竹、沙参、麦冬、生石膏(先煎)各15g,淡竹叶、人参各12g,炙甘草10g为主治方。 5.奋森咽峡炎(余毒伤阴型)治宜养阴生津,兼清余热。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咽痛者,加玄参15g,桔梗10g,若午后低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各15g。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肝郁化热,热灼伤阴,腑气不通型)治宜清热除烦,疏肝通腑。 以本方去人参、法半夏,加浮小麦、莲子心各10g,生大黄(后下)、枳壳各8g,柴胡、郁金各6g为主治方。 7.顽固性呕吐(胃津不足,气火上逆型)治宜清热生津,降逆和胃。 以本方加竹茹15g为主治方。 8.呃逆(津伤气损,胃失濡润型)治宜清热养阴,益气降逆。 以本方加鲜石斛20g,玉竹15g,柿蒂10g为主治方。 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阴虚内热,气阴两伤型)治宜清热养阴,益气生津,凉血止血。 以本方加生地20g,连翘、丹参各15g,仙鹤草30g,三七粉3g(冲服)为主治方。 10.复发性口腔溃疡(气津两伤,虚火上炎型)治宜益气养阴,清热降火。 以本方加知母10g,生地15g,肉桂3g,黄连6g为主治方。 11.流行性出血热(热炽阳明型)治宜清热解毒。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发热甚者,去人参,重用生石膏,若血压偏低者,重用人参或党参、加五味子。若少尿时,重用生石膏,加白茅根、元参。若多尿时,加生淮山药、五味子、益智仁。恢复期,加黄精、黄芪、玉竹、当归。 解析: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 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