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气功“走火入魔”了,该怎么办?
:冲脉为血海,冲脉为病必是血分之变吗?
《内经》摘要
《灵枢海论》云: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并谓“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
言实邪壅滞冲脉,而出现“感知障碍”,自觉身体胀大等精神症状。
临证应用
举验一
张某,男,34岁,河南人,1990年9月8日诊。
患者于1年前因自觉形体瘦弱而练习气功,欲使身体肥壮。但练功不久,即自觉全身胀大,进而恐惧,头晕失眠,继则行路不稳,需人扶持而行。
恰值此时体检“B超”发现“肝脏表而不光滑”,便自以为患了癌症,后虽经复査,肝脏正常,证明原判断错误,但患者精神压力仍不能解脱,致使原有症状日趋加重,几至生活不能自理,遂来北京某医院住院检查治疗。
经过月余住院检查,未发现任何明显病症,仅血压忽高忽低。投药治疗,效果不显。乃来中医门诊治疗。
舌红,苔薄黄腻,脉弦,大便偏干,二日一行。
此属气功“走火”致气机逆乱,化生痰浊,郁阻冲脉之证。治宜清化痰热,调畅经脉。
石菖蒲15克,广郁金12克,黄芩15克,炒栀子10克,赤芍药12克,知母10克,川厚朴8克,草果仁10克,生大黄2克,生甘草6克
2剂,水煎服,每日1剂。
气功治疗:令患者取坐位,静神不乱思,若不能控制思绪,则可默想有一股微弱的气流,从胸中向下,经腹、下肢内侧、至足心而出;
医者以剑指自患者前额、循头顶、项、背、下肢外侧,导膀胱经之气;再以手掌对其胸下循至腹,改为剑指,分别导循肾经、肝经,使之通畅。
次日,当服完1剂中药及气功治疗1次后,患者自觉症状大为减轻,步行至约3公里之遥的“亚运村”观景。
隔日再以气功疗法治疗1次,续服中药。
1周后因无任何不适,而返回故里。嘱其不可再练原学气功,若仍欲练功必须有老师指导,且宜改学其他功法。
举验二
刘某,女,29岁,工厂车间干部,1972年秋季诊治。
患者因带队参加某项“政治活动”而精神过分紧张后,出现“心动过速”,心率120~130次/分。心慌意乱,自觉心下悸动,睡眠不安。舌红,苔水滑,脉滑数。大便偏干。
证属水饮上泛,予苓桂术甘汤合己椒苈黄丸(汤)进治。
云茯苓20克,桂枝6克,炒白术10克,炙甘草6克,防己10克,川椒目10克,葶苈子10克,生大黄2克,琥珀粉1克(冲服)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1周后复诊:舌红、脉数均趋缓和,心率74次/分,睡眠可,大便调,但感周身乏力。
乃于上方中加黄芪15克,以益其气,3剂。
数日后3诊:药后自觉身体胀大,嫌卧床太小,房间亦不能容纳自己,精神慌恐。脉弦略数。
上方去黄芪,加丹皮10克、炒栀子10克,3剂,诸症悉除而愈。
诊余发挥
冲脉在身体内分布最广,对人的生命活动至为重要,从《内经》有关冲脉走行分布的记载看到:起于肾下胞中,出于气街,合于足阳明经,分为上行与下行两支。
其上行者又分为两支,行于前者并足少阴肾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行于后者,循背里而上。
其下行者,注足少阴之大络,循阴股而下,至内踝之后,再分两支:下行者并少阴经,渗三阴;前行者出足背,入大指间,渗诸络。
其上行可至头,下行至足趾,前者散于胸,后者循背里,既可渗诸阳,又能灌诸阴,故可知其作用强大,因而称为血海,又称五脏六腑之海。
邪气侵犯该经,则自觉周身胀大,而又不能明确指出其痛苦的具体部位,所谓“怫然不知其所病”,同时却可以出现如恐惧、失眠、头晕不能行等众多症状。
治疗之法,若以“血海”推论,当用行血、凉血之法,但若以其经脉循行推之,则联络于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厥阴肝等;再从渗诸阳、灌诸阴分析,则联系当更广。
不过,《内经》理论既然以脏腑为中心,因而还应以肝、肾、脾、胃为治疗重点。
前例患者因练功不得要领,追求达到“肥壮”目的,因而违背了“恬淡虚无”之训,是以成病。使气血逆乱,冲脉失调,以致诸症蜂起。
治疗以外气调畅经脉,复以和脾胃化痰浊中药治之,数日而收全功。
后例水饮上泛,心悸动,用《金匮要略》化饮降冲逆之方治疗,本以奏效,其邪去后而感乏力亦为正常现象。
此时若不用药而以饮食调养亦当痊愈,但我们当时缺乏临证经验,见其“气虚”,便用黄芪补气,以致反益其余邪,充斥经脉,发生“身胀大”等冲脉有余之证。复去补药,加入凉血之品而始得康复。
这里可以说明药不对证的危害甚速,又说明冲脉为病中,水饮亦是引起发病的重要因素,不必拘泥“冲为血海”,而认为其病必在血分的狭隘想法。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翟双庆、王长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6.4。本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摄图网。
//////////
猜你喜欢,点击可:
站桩入魔走火案一例
屈泽湘:“将军汤”治狂证的经验
精神分裂症三例 | 医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