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简单一点,健康就会多一点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活的简单一点,健康就会多一点。
医生的身体也不是铁打的,当我看到许许多多的前辈病倒在赶往退休的路上,曾经以为他们身体很好,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一切,名利双收,但最终却失去了最重要的健康。突然发现我们许多人也包括我自己,过去活的太复杂,太累,从健康的角度来讲,这不是好现象。
有人为利,有人为名,有人为欲望,求知欲也是一种欲望,甚至贪恋佛法可能本身也是一种欲望。过犹不及,过度地追逐,必定会或多或少地以生命健康为代价。作为医生,有人期待日进斗金,此为利也;有人期待名贯天下,此为名也;有人期待治愈疾病后的成就之感,此为欲也。
把中医当成职业或者爱好,都会很累,当成名利的工具,那将会更累。如果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最好,心底轻松,不强求任何人,也包括自己。沉下心来想一想,正如某同行所说,许多尽力的人和事都不值得,但许多值得尽力的人和事,却没有尽力。
轮转的时候,我在肿瘤科第一次直面病人的死亡,印象极其深刻。那是一位有级别有身份的干部,六十几岁,肿瘤晚期,家属不想让他死在家中,于是通过关系住进医院,不期望起死回生,实际就是等待死亡。入院时病人已经没有了意识,眼睛塌陷,皮包骨头,皮肤很暗,没有光泽,只有微弱的呼吸在证明他还活着。他老伴没有来,其他儿女也没有来,只有一个女儿办理各种手续。
很快,护士急匆匆跑进医生办让医生去看病人,我跟着老师快速走进病房,真切地看到了病人的咽气,家属早已签字拒绝任何抢救,只想让他安静地离去。他旁边的女儿,象征性地哭了几声,很明显,她可能早已接受了他的死亡。也许,作为高官,也曾被人前呼后拥,也曾被人端茶倒水,也曾被人点头哈腰,也曾面对人群手里拿着开会的稿子大声朗读,随后是经久不息的掌声……但此刻,孤独离去,一切皆成过眼云烟。
在死亡与健康之间,其它一切都一文不值。
工作后,每一位新就诊的患者,我都会记录其职业,必要时询问其工作状态,还有情绪状态应酬饮酒吗?熬夜吗?感觉身体疲惫吗?顺心吗?其实,许多的慢性疾病都与这些有着密切的关联。好的医生,也是一位好的心理师,通过走进病人内心,深入了解其生命状态,这对分析治疗其疾病大有裨益。当然,也有些人紧闭心扉,城府太深,抗拒外来的一切,往往把治病想的太复杂,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想的太复杂,把医患关系想的太诡异,把医学想的太黑暗,实则却经常反被聪明所误。
医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协同的战友关系。而心思太重,太复杂,紧闭心扉,如同一间房间,长久不打开窗户,也拒绝别人善意的探视,久而久之,房间里空气会变得越来越污浊,甚至发霉。
对医生多一分信任,治愈的希望就会随之多一分胜算。信任自己的人,一说就明白,不信任自己的人,解释千万遍也是徒劳枉然,适得其反。
(姥爷与姥姥)
我喜欢与长寿老人聊天,通过聊天或深入对话的方式了解其生命状态,尤其是农村那些长寿老人,并没有经常去查体,也并没有吃什么补品。他们的物质生活也好,精神生活也好,概括起来,就是“简单”二字。
为人处世,心态平和,不轻易表达自己的情绪,又不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饮食起居,顺应自然,不过度贪恋某种美味,又不完全拒绝某种食物。与上不争名,与下不争功,与左右邻居同事不争宠。
有一年冬天去姥姥家,中午做饭时,姥姥小脚行动不便就坐在灶台下面小板凳上烧火,姥爷行动敏捷,在上面炒菜,过程很是默契。他们都年近九十,还能相互照顾,如同大多数长寿老人一样,也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懂养生保健,姥姥也没读书上过学,据说只认识自己的名字,其实他们的生活状态就是朴实、自然、简单。
《南华真经》曰: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上善若水,道法自然。滚滚红尘,欲求“简单”二字,太难!只能尝试去接近。
更多干货文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