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治愈一病,便自认无所不能
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有些中医,尤其是一些中医初学入门者,还有一些中医爱好者,偶然治愈一个疾病,便昂首戴面,自认天下无双,无所不能。当然这么狂妄的人毕竟是少数,但也确实存在,我也曾经遇到过。而大多数都是五十步笑百步,面对自己的某个治愈病例沾沾自喜,不能自已。
这种心理,许多初涉临床的青年中医都有,我当年在济南读研究生时,在一家药店兼职坐堂中医。有些病人,先去大医院看西医专家无效,然后去省中医市中医院看中医又无效,最后在药店找到我,然后吃了几副药好了。病人面对我这个小青年中医也是赞不绝口,周围的同学同事也是刮目相看。
此时,自己心里面确实挺高兴,也很有信心。但是,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接触的病人越来越多,也就越来越能认识到疾病的复杂远超我们的想象,所以古人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实际情况,并不是每一个病例都能像那些成功个案一样精彩,治愈的那么快。那些把治病看的太简单,或者扬言某方子百发百中,或者宣传某中医理论高效神奇的人,不是因为吹嘘炒作,就是因为治疗的疾病还太少,样本还太小。
比如,有两位大体同样年龄的小姑娘,都是我的患者,都是银屑病,一位患者一个月的中药治疗就好了,随访也没有复发。而另一位小姑娘,复诊了十一次,每次开具五至十副药,治疗了几个月皮损才修复如初。这就是临床,这就是中医,因为每个人体质不同,病位不同,病因病机也不同,疾病深浅的层次不同,所以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差异。
不承认这种差异,只盯着那些特效的病例,只宣传那些特效的病例,实际上对自己也有误导的不利影响。假设上次有个患者吃了麻杏甘石汤效果很好,这次又来了一个表面症状差不多的病人,在大脑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有可能不去再去深挖病因病机,既往成功的特效经验“引诱”你开具了麻杏甘石汤,但疗效结果却经常事与愿违,这个现象中医老油子心里都明白。
有些中医爱好者可能更极端,表现得尤为明显。也许偶尔有一次孩子感冒医院治疗效果不好,于是自己找出《伤寒论》,给自己孩子开了一副大青龙,感冒出汗好了。于是就真的以为自己成了神医,虽然只看了几页《伤寒论》。
这些人如果再偏激点,迷恋某一学派,经常拿着自己孩子“做实验”,自己开汤药吃,很可怕。一旦无效,又为自己不断地开脱,进行纯理论的臆想与猜测。而且这些人一旦对孩子造成误治,手忙脚乱后不得已找正规医生治疗,又常常带着考较的语气,询问大量低层次的中医问题,仿佛不是来看病,而是拿着自家孩子做教本对医生进行请教或考验。
更多干货文章,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