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养生保健调理学习 / 正文

穴位知识 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之下关穴

穴位知识 | 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之下关穴
特别声明:除图书外,在淘宝上从未推荐过任何产品,一切写着“罗大伦”字样的各种产品,均与无关,所有淘宝上打着名义销售的产品,均是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冒用的,皆属侵权,请大家擦亮眼睛,谨防上当。

温馨提示

本栏目意在为大家介绍人体穴位的基础常识,让大家对它们有个基本的认识,对各个穴位在艾灸、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的应用上有一点简单的了解。很多穴位针刺治疗风险很高,非针灸专业人士,切勿自己进行针刺操作!

十二经脉之足阳明胃经
经脉循行

本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肠鸣腹胀,腹痛,胃痛,腹水,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

足阳明胃经本经腧穴
下关

【出处】《灵枢本输》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穴。

【取穴方法】采取正坐或者仰卧的位置,闭口状态下取颧骨与下颌之间的凹陷处即可。

【主治】

1.牙关不利、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歪斜等面口病症;
2.耳聋、耳鸣、聤(tng)耳等耳疾。

【应用】

下关穴有消肿止痛,安神利窍,聪耳通络的功效,主治耳聋、耳鸣、牙痛、口眼斜、三叉神经痛、下颌疼痛、牙关紧闭、面痛、面瘫等。

牙痛配伍穴位:颊车穴、下关穴、合谷穴;
面瘫配伍穴位:下关穴、地仓穴、四白穴、颊车穴、合谷穴;
耳聋配伍穴位:听宫穴、下关穴、太冲穴、中渚穴。

以牙齿及牙龈红肿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多因平素口腔不洁或过食厚味、胃腑积热、胃火上冲,或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齿,或肾阴亏损、虚火上炎、灼烁牙龈等引起。按摩顺序与技法:正坐或仰卧,轻咬牙,按压颊车穴3分钟;然后按压下关穴3分钟;最后轻柔合谷穴5分钟。

按摩疗法:用食指、中指指腹每天按揉下关穴3~5分钟,可辅助治疗口眼歪斜。

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治10分钟,一天一次,可祛火聪耳,治疗耳鸣、耳聋。

刮痧疗法:用角刮法从上向下刮拭下关穴3分钟,一天一次,可缓解治疗有热邪上扰所致的牙痛。

【文献】

《针灸甲乙经》:“失欠,下齿龋,下牙痛,肿,下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偏风,口目喎,牙车脱臼。”

《类经图翼》:“耳鸣耳聋,痛痒出脓。”

*穴位图片来自紫图图书出品《图解黄帝内经》

封面|八岁
编辑|云少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