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医案】心动过缓,可用苓桂术甘汤加上这几味药治疗

【医案】心动过缓,可用苓桂术甘汤加上这几味药治疗

刘某,男,69 岁,退休工人。1987 年4 月5 日初诊。

患者自觉头昏眼花、心慌、胸闷、精神疲乏,食纳少,大便稀软,睡眠不实。后经心电图检查,心率56 次/ 分。早晨醒后,自摸脉搏只有50 次/ 分,有时不足50 次/ 分,活动后可增至60 次/ 分或65 次/ 分。血压亦偏低,一般是90/80 ~ 65/60mmHg 之间。其他无异常发现,脉缓弱,舌质淡,薄白苔。处方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20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10g,生黄芪20g,党参15g。水煎服,每日1 剂。

二诊:4 月20 日。服上方10 剂后,自觉精神好转,头晕眼花、心慌、胸闷等症稍改善,但心率仍未见明显增加,早间醒后55 次/ 分左右,活动后到不了70 次/ 分。脉仍缓弱,舌白润滑质淡。拟守前方加制附片10g,嘱久煎,每日1 剂。

三诊:5 月4 日。上方服10 剂后,心率有明显改善,早间醒后,脉跳60 次/ 分,活动后可达70 次/ 分,头昏、胸闷、心慌均缓解,精神好转,食纳稍增,睡眠安静,脉缓有力,舌淡红苔薄润。守原方加远志10g,柏子仁10g。嘱每日1 剂,久煎温服。

病者自服用上方60 余剂,后停药。自行用红参5g,制附片6g,每隔日或隔两日服一次。1 年后来诊,诉脉率维持在60 ~ 70 次/ 分,身体健康如常,能坚持锻炼和做轻微家务劳动。

心动过缓,当从心阳不足,心气亏虚论治。患者长期心动过缓,除有胸闷、头眩晕之症,未见其他症状。故用苓桂术甘汤补脾温阳,加参、芪益气,服之有一定的疗效。但心率未见提高,故而再加附子温阳,心肾之阳得以振奋,脉率有所提高,并且稳定在70 次/ 分之间,又稍加远志通心窍,柏子仁养心。服用近3 个月,心动过缓得到纠正。后自行长期服参附汤,起到了巩固的作用。本案始终治以振奋心阳,补益脾肾,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方药与病机吻合,长期守方,缓缓图功,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陈瑞春伤寒实践论》,点击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伤寒实践论》是我国著名伤寒学家陈瑞春的的代表作之一,是《陈瑞春论伤寒》的姊妹篇,着重收录了陈老50余年临床实践《伤寒论》的经验、心得和体悟。全书突出一个“实”字,没有空谈,非常难得,足资借鉴。

上篇“经方实践”,将临床所用经方,以及有一定心得的方药整理归纳,先讲对伤寒方的全面认识,并赋予其新意;后记录每一方的应用,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伤寒论》,是陈老读《伤寒》、用《伤寒》的些许发挥。 中篇“医案实录”,是陈老临床原始医案的真实记录,案中采用的方药,以《伤寒》方为主,也有不少时方。病种甚多,疗效较为确切,没有空谈和不实,足兹临证参考。 下篇“医话实说”,是随笔,但不重文采,只是实话实说。旨在把陈老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事一议地勾画出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附篇“学术实见”,是陈老对几个不同的学术问题所做的探讨,供读者参考。

作者简介
陈瑞春(1936-2008),生前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江西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第一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学会顾问,全国中医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199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 40 余年,长于内科心、肝、胆病,妇、儿科疑难病的治疗,擅用经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伤寒实践论》《陈瑞春论伤寒》。带教、指导的研究生皆以“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为研究专题。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陈瑞春伤寒实践论》,作者:陈瑞春,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遇见中医:以另一种方式,与癌症和解
● 老中医的桂枝汤使用经验,不看后悔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