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遇见中医】老生常谈,如何吃出健康来?

【遇见中医】老生常谈,如何吃出健康来?

夏未央,秋已至。
师父杨宏志教授带领我们学生团队一行,来到番禺某养生度假山庄举行中医沙龙学习活动。
活动结束时,师父赠予每位学生一本书:《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
1983至198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坎贝尔教授、英国牛津大学理查德佩托教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陈君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黎均耀、刘伯齐教授合作,于中国的24个省、市、自治区的69个县了3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该研究规模在中国此类研究历史上首屈一指。
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坎贝尔父子著就了《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
研究指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会导致如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动物蛋白(尤其是牛奶蛋白)会大幅提高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病、肾结石、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白内障和老年痴呆症等的患病概率。
但以上疾病都可通过调整饮食进行控制和治疗。
研究报告还指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最有利于健康,也更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
《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引言里发出了良心的呼吁:“教育!教育!再教育!”

“养身教育比开出方剂更重要。”师父也这样说。
他和坎贝尔博士一样,认为大部分疾病是吃出来的,希望我们做养身知识的传播和踐行者,令人们回归健康的饮食方式。师父让我们时刻提醒患者,平时需要格外注重饮食结构,治病服药时更要特别忌口。
关于服药期间的饮食忌口,古人早有论及。
《伤寒论》桂枝汤方云: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多物。”
葛根汤方云: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生病时我们必须忌口,健康时我们也要合理饮食。
但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做到?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因不健康饮食习惯而引发疾病。
比如,女性喜欢冷饮和冰淇淋引起的月经不调、崩漏和宫寒,甚至诱发子宫肌瘤和乳腺疾病;成人喜欢宵夜和烧烤引起的肥胖症、糖尿病;儿童暴饮暴食引起的脾胃病等。

师父长期研究自然医学,他常向患者介绍各类自然养生食疗方法。
他总是苦口婆心地劝说每一位患者注意饮食健康,“粗粮、杂粮、种子类、豆类、水果、蔬菜、小米粥……”这是我常听到师父挂在嘴边的医嘱。
“死亡,是食物造成的!”师父说。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结构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重要。

《救命饮食》中记载:
美国曾有机构对体重合格但都需要依赖糖尿病药物的25名I型与25名Ⅱ型糖尿病志愿者进行研究。
研究人员先让病人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建议,采取传统高油高脂的美式饮食,一周后再转换到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的膳食,为期3周。
研究人员记录病人的血糖值、胆固醇浓度、体重与医疗需求,结果令人印象深刻。
I型糖尿病病患3周后对胰岛素药物治疗的需求竟降低了40%,而血糖值也大幅改善,就连胆固醇浓度也减少了30%。
Ⅱ型糖尿病患者吃了高纤低脂的饮食后,结果更显著。25名Ⅱ型糖尿病患者当中,有24名不必再接受胰岛素药物治疗。
每天都得使用35个单位的胰岛素的21年糖尿病病史患者,经过三周密集的饮食治疗后,所需的胰岛素剂量已降低为每天8个单位,回家经过8个星期的后续治疗,彻底摆脱胰岛素。
此研究的饮食结构产生对身体的积极改变作用,并非巧合,而是有真实数据支持的研究成果。

合理的、偏植物性的膳食结构能改善人们的身体状况,但为什么如今还有这么多人一味追求肥甘厚味,而将素食拒之门外?
或许是老一辈生活困苦,得不到肉食的记忆刻在骨子里,才让餐桌上满是肥肉厚酒、成为“饕餮盛宴”。而“补品”更是被炒得火热,在利益集团的鼓吹和主流媒体的推波助澜下,陈旧观念一再传播。
不少所谓的医学专家仍常跟患者提出老掉牙的建议,让患者不合时宜地“进补”——“要多吃鱼、多吃肉、要多喝汤、多吃点补品……”
《救命饮食》中的调查表明,如果每天把半磅的动物脂肪给小白兔吃,两个月以后,它将会血管硬化。
人类的消化系统,和小白兔相似,在构造上不太适合消化过多肉类。所以,若是吃越多肉则越有可能生病。
有病人疑惑地问:
“如果平时只吃五谷杂粮和水果蔬菜,会营养不够吗?”
师父回答说:
“营养蛋白分有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植物蛋白也能够给予人们足够的营养,我们都知道牛不吃肉,只吃植物和草,但牛的身体却强壮而健康……”

本文摘自《遇见中医》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遇见中医》,点击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对自己学习中医,特别是学习经方的经历的自述,用39个小故事娓娓道来自己从一个非医学专业背景的“业外”人士到参加中医师承学习的心路历程,以及在跟师学习过程的所见所思所想所悟。既可以给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了一些学习中医的门径和思路,又为大众读者提供了很多实用、中肯的养生建议。特别是在该书出版审稿过程中正值新冠肺炎突然暴发,作者有感而发,临时增加了两篇文章。

作者简介

陈权,1971年出生于湛江,定居于广州,为家人苦疾不惑之年拜师研习中医,师承于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中山大学博士后导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肝病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院中医科大科主任杨宏志教授。

编辑推荐
国医大师孙光荣为本书题词,经方大师冯世纶、黄仕沛倾情作序推荐。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遇见中医》,作者:陈权,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文中插图均为蒙建光创作。,欢迎投稿唠嗑。

● 这几个健脾祖方的临床应用,沈绍功老师讲透了

● 吃了这个药,口渴膝痛的病好了,体重还下降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