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新疗法,小夹板固定术
《健康脊梁》一书,作为《中国科技之路》套书中医药分卷,系统梳理了建党以来中医药的重大科技成果,展现了这百年建党以来中医药取得的成就。
☞ 建党百年中医药成就展(八)——骨折新疗法,小夹板固定术
中医药人只有讲好自己的故事,才能获得更多人的信任与支持。每周本将根据本书内容不定时进行连载,和大家一起回味这百年来,中医药发生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大事。
骨折新疗法,小夹板固定术
1957年的春天,在天津市一家医院的创伤病房里,一个青年骨折患者即将出院。这个患者是个青年司机,因为车祸导致骨折被送进医院,在创伤科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得了骨髓炎,为了保住性命,不得不进行多次手术。就这样,患者在医院一住就是几年,几经折腾,痛苦不堪,伤口总算愈合了,却落下了终身的残疾。当这位患者准备出院时,他拉住医生的手无限感激地说:“尚大夫,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谢您对我的救命之恩。”
然而这位医生却流泪了,他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愧疚和痛苦。他不断地在内心责问自己:这是治愈骨折吗?除了手术、石膏固定,就没有更好的治疗骨折的办法吗?这个医生就是尚天裕,我国中西医结合骨科的开创者,也是近代骨折新疗法——小夹板固定术的创立者。
1917年12月25日,尚天裕出生在山西省万荣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里。1944年,尚天裕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外科医生,开始了他以医生为职业救死扶伤的人生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天津第一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从事骨科临床工作。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骨科刚刚起步,骨科医生很少,在骨折的治疗中也主要受到西医的影响。由于西医将骨折的治疗归到创伤骨折治疗体系中,治疗时把骨折的部位切开,充分显露,并且给予钢板和螺丝钉固定,也就是骨科医生常说的切开复位内固定。这样,骨折部位无法活动,在这样的条件下,骨折可以直接愈合。
1957年,尚天裕担任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外科副主任,分管创伤骨折的治疗。尚天裕认为只要麻醉安全、骨折切开后位置对好,给予坚强内固定,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就可以解决问题。但随着天天和骨折患者打交道,他却发现手术做得越多,内固定越复杂,骨折愈合得就越慢。同时很多患者会出现骨折不愈合、关节僵硬等合并症,也被称为“骨折病”。文中开头那位青年患者就是这样的情况。而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都向他提出同样的问题:尚主任,我的骨头什么时候能长好?我骨折的地方还能不能活动,能恢复到什么程度?疑问和责问不断地冲击着尚天裕的内心。是否能寻找到骨折治疗更好的办法呢?
随着毛主席在《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中央的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发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号召,全国掀起了西医学习中医的热潮。尚天裕参加了天津市卫生局举办的第一期在职西医学习中医班。通过反复学习,他认识到中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中医不但能治好病,而且能治好一些西医不好治或治不了的病。我们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具有西医知识,应该珍惜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找出它的科学根据。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尚天裕一直纠结的问题也逐渐豁然开朗。他坚信通过发掘中医的宝贵遗产,能找出一条治疗骨折的新路子!
抱着这样的想法,尚天裕开始向中医学习正骨技术。医院里请来老中医,他就拜师学技。有了骨折病人,他先请教中医,如果中医能治的,就学习中医治疗方法;中医不能治的,仍然采用西医方法。在最初的两年多时间里,应用单纯中医方法仅仅能治疗几个简单的骨折,比较复杂的骨折仍然需要开刀和打石膏。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总结,虽然治疗的患者越来越多,但疗效的提高却越来越难,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个时候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马突围坚定地支持了尚天裕。他鼓励尚天裕:“中西医结合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急流勇进。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但不是进展览馆,琳琅满目,伸手可得,要主动发掘。”为了更好地提高骨折治疗的效果,医院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办法,把全市有经验的老中医都请到医院来,谈经验,做示范。
尚天裕又到全国各地求师访贤,登门求教,向更多的老中医学习。通过学习,他逐渐认识到:中医治疗骨折的技法很多,都各不相同,各有所长。西医由于过去从未接触过中医,开始学习时,可以先以一方一技、一师一徒的方式入门,但绝不是把西医变成中医。只跟某个中医学习,怎能说是“发掘”中医学宝库呢?原封照搬,怎能说是“提高”呢?中西医虽然坐在了一起,但井水不犯河水,又怎能说是“结合”呢?现在初步掌握了一些中医基本知识,就要从狭小的圈子里跳出来,取百家之长,走创新之路,使古今中外,皆为我用。
经过一段临床实践的努力,一套以小夹板局部固定为特点、以手法整复和患者主动功能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疗法终于初步形成,把许多患者从手术台、牵引架和石膏固定中解放出来。
尚天裕继续在已有成绩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方法,正确地认识骨折治疗中的“动与静”“筋与骨”“内与外”“人与物”的辩证关系,通过重新研究人体骨折后病理、生理变化,提出了“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骨折治疗新原则,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明确了适应证,配套了整复手法,改进了外固定器材,同时也让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练功术式更加合理。从此打破了西医长期以来“广泛固定,完全休息”的传统观念,使骨折治疗出现了质的飞跃,并带来了学术理论上的更新。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优点:第一,骨折愈合快。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骨折的愈合时间同单纯西医疗法相比,可以加快1/3;治疗的疗程也明显缩短,和单纯的西医疗法相比,疗程缩短了一半。第二,功能恢复好。治疗后骨折的功能恢复满意率为95%。第三,医疗费用省。采用这种治疗方法,患者的医疗费用仅是过去的10%。第四。病人痛苦小,治疗过程中很少发生合并症,诸如关节僵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等,骨折不愈合率由过去的平均5%~7%下降到0.04%。
1963年9月,第20届国际外科年会在意大利罗马召开。方先之教授代表中国首次宣读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前臂双骨折》的学术论文,引起了与会62个国家的2000名学者的兴趣和赞赏,会后收到许多国家索取学术资料的信件。1964年,国家科委组织全国中西医专家在天津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疗法”进行鉴定,一致认为这是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建议向全国推广。此后,开始举办全国性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学习班。至1988年,共办20期,学员达千余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也于1966年正式出版,1970年再版。
1970年,在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说:“对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我很感兴趣,这是辩证法,它说出了真理。局部与整体、内因与外因,两个积极性都要发挥。”上百名外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和华侨相继来医院参观骨折新疗法,并对此赞不绝口。《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一书,被译成德文(后又译成英文、日文)作为骨科丛书之一在欧洲发行,受到很高评价。W.克罗斯(Krosl)博士在此书序言中写道:“1973年,我有机会去中华人民共和国访问……学习了他们的方法,其中最惊人的有两项:一是那里的医生才智惊人,他们能将较复杂的骨折整复得很好;二是其固定方法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最显著的例子是前臂双骨折及踝部骨折……”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成果于1978年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同年获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大会奖。1978年,尚天裕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所长。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成为我国首批中西医结合骨伤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中西医结合骨折疗法被我国医学院校广泛采用,奠定了我国中医骨伤创伤治疗的核心理念。
值得关注的是, 西医也越来越强调骨折的治疗应充分保护骨折的血液供应, 将骨折部位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的程度。骨折固定物的材料、复位及固定方法均有较大的改进,骨折治疗的微创化也逐步运用于临床。这些理念与尚天裕创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理念相契合。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体系的确立在国际上也被称为Chinese Orthopedics,即中国骨伤学(CO)。它既闪烁着中华文明璀璨的光彩,又在引领当今骨伤科学的发展潮流。
本文节选自《中国科技之路中医药卷健康脊梁》。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中国科技之路中医药卷健康脊梁》,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是建党百年献礼之作。第一篇,从传承、创新、传播三个方面梳理了自《黄帝内经》问世至今不同时代中医人在护佑人类健康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二篇,从七大方面展示了中医药理论研究、重大疾病防治、新药开发等方面科技创新的成果亮点。这些代表性成果是专家们通过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后最终确定的,既包含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又包含百姓关注度高、科研难度大的热点话题,为了更好地普及中医药科技知识,除对重大科技成果与亮点的介绍外,还适当增加了中医药养生保健方面常识性知识的介绍,供读者参考。第三篇,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领会党中央对于中医药发展的整体部署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精神,展望未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院士来讲“中医故事”,图片+视频+AR,齐活了!
● 新书资讯 | 健康脊梁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