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中国抗疫史的精华,都在这本书里
中华民族的抗疫史上,中医药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东汉
张仲景在《伤寒论 序》中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明代
吴有性久居江南,期间连发瘟疫,其记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清代
《抚州府志》卷84记载:
“顺治四年(1647)夏秋,江西抚州大疫,尸相枕籍,死数万人。”
“宣统二年(1910),东北大鼠疫,死亡六万余人。”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无情的疫病,古代医家感伤天横,勤求古训,身先士卒,一心赴救。汉有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为后世立法,明有吴有性创《温疫论》继承以创新,清有叶桂立《温热论》开温病之门径,均是中医治疗疫病之脊梁。
中医药学,是一代代中华民族的行医者在与疾病的不懈斗争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的科学认识,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国文化精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充分证明,中医药学历久弥新,依然好使、管用,并且经济易行。中医药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人类与瘟疫斗争的重要武器!
《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一书共筛选整理了56个历代抗疫方剂,按照朝代排序,每方分立方背景、药物组成、配伍分析、主治疫病、临床其他应用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治疫病重点突出该方剂对于疫病的防治和除疫病治疗外的各方面临床应用。重视原文所述,尊重原方本来的面貌,并做适当阐释。本书力求让读者对防疫通治方在历代及当代的运用有更为深刻地认识,也希望从历代防治疫病的有效通治方中,挖掘适合群体化治疗的辨病通治方,为防治突发疫病提供有益参考。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注评,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瘟疫爆发数以千次。在中华民族的抗疫史上,中医药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古代医家面对大规模疫情爆发,针对疫病“症状相似、染之即病、病机类同”的特点,创制了大量普济效方,应对疫情。因此,深入挖掘历代抗疫通治方,突出辨病论治,对于防治规模化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编写了《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一书。本书共筛选整理了56个历代抗疫方剂,按照朝代排序,每方分立方背景、药物组成、配伍分析、主治疫病、临床其他应用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治疫病重点突出该方剂对于疫病的防治应用,临床其他应用总结该方除疫病治疗外的拓展应用及推荐应用。撰写过程中,重视原文所述,尊重原方本来的面貌,并做适当阐释。本书力求让读者对防疫通治方在历代及当代的运用有更为深刻地认识,也希望从历代防治疫病的有效通治方中,挖掘适合群体化治疗的辨病通治方,为防治突发疫病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简介
朱向东,博导,教授,甘肃省飞天学者特骋教授,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仝小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老年病学学科带头人,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康复学》《黄帝内经》《方药量效学》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15部。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内容来自中国中医官方,在此特别感谢。文字部分摘自《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作者:朱向东。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脊柱疾病“六不通”,保健按摩八套路(骨伤科国医大师韦贵康行医经验)
● 葛根在妇科疾病中的妙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