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小编教你熬膏方,为心爱的她补一补

小编教你熬膏方,为心爱的她补一补

掰掰手指算算,还有不到一个月就到冬至了,冬至是一年里阴极阳生的日子,最适合进补,而冬季进补,除了熟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最合适的就是结合体质熬上一锅膏方了,今天小编就来教大家膏方的制作方法。

一、浸泡

浸泡药材是膏方加工的第一步,充分地浸泡是使药材充分溶涨,继而在煎煮时有效成分能快速溶出的前提条件,而膏方一般药味数目众多,少则二三十味,多则四五十味,而且以质地坚实难以浸透的根茎类药材占大多数,因此浸泡的时间相对较长。浸泡时间一般以过夜为佳,通常最佳浸泡时间为8~12小时 。同时应以清水浸泡,水量适量,以完全浸没为度,一般加水量应高于药面2~4cm,浸泡后入铜锅或不锈钢容器煎煮。上述过程注意不能使用铁器。

二、煎煮

将浸泡后的药材加适量的水,一般先用武火煎煮,待沸腾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2~3小时,榨取出药液后,再次加冷水至药面进行二煎,1~2小时。每次均应压榨取出药液,去除药渣,合并2次煎液,冷却静置8~10小时,取上清液过200目筛网,备用。矿物类药物先煎0.5小时后与其他类药材共煎;芳香类、挥发性药材在其他药材煎煮完毕前0.5小时加入。煎煮时间未必越长越好,如果加水量、煎煮次数过多,容易导致药液淡,且量增多,影响下一步的浓缩效率,同时导致膏方中出现较多的无效成分,严重影响膏方质量。

三、浓缩

将头煎、二煎药液合并后再用武火煮沸,文火熬制,并用勺不断捞去浮沫,使药汁浓缩。在煎煮浓缩的过程中,宜用木竹工具及时搅拌,同时应不断调整火候,以防止其烧焦及融合成块。至药液成稠膏状,用竹筷取药液滴于干燥皮纸上,以滴膏周围不见水迹为度,谓之清膏。此外,如果用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川贝母、参三七等贵重药品,应另用小火单独浓煎取汁兑入;亦可将其研成极细粉末,于收膏时调入。若在浓缩过程中加入已备好的胶类、糖类辅料,浓缩至稠厚状,为荤膏。此法不仅可以缩短制作时间、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流失,而且可以防止因蒸发时间不足而造成药膏腥味、酒味过重,影响口感。

四、收膏

收膏为膏方制备的关键过程,收膏环节直接影响成品膏方的质量。收膏时,在浓缩的药液中加入规定的糖、蜜和胶类药物(事先加热炼制或用黄酒烊化,以去其腥气,但肝病患者则不宜使用料酒),用文火慢慢熬制,由专人不断用木竹类工具贴锅底搅拌和匀,并注意控制火候,以免糊锅。对于细料和辅料药材,应事先将细料打粉,辅料打成泥状(枣泥、核桃泥等),再用少量的冷开水搅拌溶解均匀,在收膏行将结束前,兑入成膏膏体中,充分搅拌收膏。此法可使细料充分、均匀地分散在膏体中,避免了细料直接兑入膏体后因不能迅速溶解而呈小块状,尤以川贝粉、三七粉、灵芝孢子粉等最为明显。泥状辅料与过滤好的浓缩液共同熬制,还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不同季节的收膏程度略有差异,冬季可适当稀些,夏季应稠,通常以提起搅拌棒见药汁“挂旗”“挂丝”或“滴水成珠”为收膏标准。

五、储藏

将成膏趁热倒入事先消毒好的专用容器储存。以前储藏膏方都用瓷器,现在多使用玻璃器具,但不可用金属容器存放,以防发生化学反应。膏汁装瓶,应待完全冷却后再加瓶盖,贴上标签;若未凉透加盖,极易霉变。还可置紫外线下消毒后放置一夜,然后放入冰箱中冷藏,以利较长时间的保存。如今也可采用真空包装袋,小包装相对于传统的罐装,能够隔绝空气,有利于膏方保存,减少因温湿度等诸多原因导致膏方变质的现象;再者剂量稳定,便于服用,而且方便携带。值得注意的是,加入枣泥、莲子泥等辅料的膏方不宜小包装。
以上就是膏方制作的方法了,你学会了吗?

本文摘自《江浙沪名家膏方特色经验》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江浙沪名家膏方特色经验》,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该书对江浙沪名医运用膏方的医案进行系统研究,梳理膏方制剂源流、总结名家膏方处方经验、明确膏方治疗慢病的适应症,是江浙沪名医运用膏方经验的系统总结。
丰富了中医干预亚健康的防治措施,体现了对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发挥,有利于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丰富和发展中医药服务技术,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
同时,对专业的临床医师开具膏方、膏方制剂人员学习膏方、以及广大患者与亚健康人群学习了解膏方,选择适合自身的膏方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江浙沪名家膏方特色经验》。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膏方专辑】膏方的服用季节与方法

● 【膏方专辑】膏方适合什么人群你知道吗?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