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的中药治疗要点
从基本词义看,疳为发干、过甘,积为积滞不化。疳积,即运化失健、生长发育不良之病。其基本特点为饮食不和,发育不良,毛干发枯,面黄无华,神情萎顿或烦躁,自我控制力不足,甚者心智不全;严重者阴阳失和较甚而离绝,阴竭阳脱,发为险恶之证。
疳积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以小儿为甚,故谓之为小儿疳积。
(一)肝脾不调
主要表现:面色萎黄或虫斑显露,黄白或黑白分明;好动不静,注意力不集中,脾气较怪;纳呆不食,或厌食,或偏食或嗜食异物,喜食香燥,爱咬异物或手指;兼夜卧磨牙,或夜寐露睛;卧中口流清涎,腹胀疼痛,甚或青筋暴露,或脐周疼痛,大便稀溏,或溏结不调,或干结。
治疗:平肝健脾、益智安神,方宜肥儿丸合乌梅丸加减;药宜炒柴胡、桑叶、白芍、槟榔、炒使君子、乌梅、五味子、苏条参、白术、茯苓、厚朴、生甘草。
和调要点:该证为脏腑、气血失和,先后天失和,肝气偏旺,脾虚不运,心智受累,日久为积,发育失和;治宜平肝健脾、益智安神;药以平肝、健脾、益智、安神等药对合用。
(二)气血不足
主要表现:面色萎黄或晦暗无泽,虫斑隐隐;肌肤干瘪,形体羸弱,厌食或纳呆不适,腹胀,便溏泄泻;昼夜口流清涎,言低语微,目光呆滞,反应较慢。
治疗:调养气血、健脾养心,方宜人参养荣汤加减;药宜炙黄芪、苏条参、白术、白芍、五味子、益智仁、当归、肉桂、熟地、炒扁豆、茯苓、大枣、炙甘草。
和调要点:该证为脏腑、气血失和,心脾虚若,气血不足,体失滋养,心智失养,发育失和;治以调养气血、健脾养心;药宜健脾、益气、补血、养心、益智等药对合用。
(三)脾肾两虚
主要表现:面色萎黄而干枯无泽、暗滞,面容苍老似老人;形瘦骨立,肌肤瘦瘪起皱,毛发枯涸,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啼哭无力声低;兼不思食,或稍微进食则呕恶,大便稀溏,甚或下利清谷,或少便、便秘。
治疗:补脾益肾、补益气血,方宜河车八味丸加减;药宜熟地、紫河车、炙黄芪、苏条参、白术、怀山药、茯苓、泽泻、枸杞、丹皮、白芍、五味子、大枣、炙甘草。
和调要点:该证为脏腑、气血失和,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肾虚弱,气血不足,精血不充,心智失养,发育不全;治宜补脾益肾、补益气血;药以补肾、健脾、益气、补血等药对合用。
本文摘自《中医和调思想方法与疑难病诊治》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中医和调思想方法与疑难病诊治》,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或点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诊治中医疑难病证的实际效验为基础,从个人对“和调”的感悟认识出发,研究相关经典文献,系统整理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原理及文化的重要思想“和”;以中医和思想与和法为核心,提出并探讨以和调思想方法指导诊治中医疑难病证。全书分为三篇,上篇探讨和调思想的临床感悟暨文献研究,中篇系统论述中医和调思想与方法,下篇分析若干疑难病状的和调诊治。书中还整理编录和调方剂(和剂)173首(含自拟方)与药对143个。
本书具有较好的文献回顾、理论与实践价值,可作为中医临床、理论工作及研究者较好的工作参考,也是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研习者了解中医、掌握中医的策杖。
本书是作者已出版的《庆生诊治中医疑难病验案集萃》暨《庆生诊治中医疑难病医理探真》的姊妹篇。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医和调思想方法与疑难病诊治》,主编:李庆生。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肥胖读者看过来,减肥或也需辨证
● 生了孩子痛经就好了?别再对痛经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