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湿症带下,怎么把湿带走?
:带下病日久缠绵,往往给患者工作生活带来诸多烦恼与不便,苦不堪言,然而因为湿邪为患,病机复杂,治疗过程漫长,让人失去信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带下病的成功诊治案例,辨证准确,用药一周即见效。
傅山云:“带下俱是湿症。”脾为坤土,主运化水湿,脾虚失于升清,水谷精微无法输布全身,下流冲任而为湿浊。
故带下之治,主脏在脾,治疗大法主以健脾化湿为主。
但湿为阴邪,于人体内有从阳化热为湿热、从阴化寒为寒湿之分。
本例病程前后2个月,脾气亏虚加之湿困日久,阳郁不伸,胞宫失于濡养,来诊时便出现冲任虚寒的症状,单单健脾化湿恐难取效,曾老师合用少腹逐瘀汤,取其中暖宫养血、调补冲任之药,而去其活血逐瘀之品,脾肾双补,而获显效。
案
黄某,女,33岁,2015年2月13日初诊。
患者自诉2个月来带下较多,色白而稀,无明显臭味,未作系统诊治。
近日来患者时觉畏寒肢冷,少腹冷、隐痛,纳呆食少,气短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脾虚气弱,不能升清,津液下流为湿而成带下,病程日久耗散阳气,脾阳亦不振,胞宫失于温煦。
治法:健脾益气,温阳化湿,收涩止带。
方药:完带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减。
陈皮12g,苍术12g,炒白术25g,茯苓20g,山药30g,党参30g,车前子15g,柴胡10g,炙甘草6g,白芍12g,荆芥穗15g,莲子15g,小茴香10g,当归6g,桑螵蛸20g,龙骨25g,牡蛎25g,海螵蛸12g,薏苡仁30g,肉桂5g,巴戟天30g,桑寄生30g,延胡索15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5年2月21日二诊。
患者服药后白带明显减少,畏寒肢冷,少腹冷、隐痛均好转,仍感纳呆食少,气短乏力,少气懒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脾气稍健,升清功能得复,津液运化而不下流为湿,但病程日久耗散脾之阳气,需继续温补中焦。
治法:健脾益气,温阳化湿,收涩止带。
方药:上方加黄芪、升麻、干姜温补中焦。
黄芪45g,陈皮12g,苍术12g,炒白术25g,山药30g,党参30g,车前子15g,柴胡10g,炙甘草6g,白芍12g,荆芥穗15g,莲子15g,小茴香6g,升麻6g,桑螵蛸20g,龙骨25g,牡蛎25g,海螵蛸12g,薏苡仁30g,干姜10g,巴戟天30g,桑寄生30g,延胡索15g,茯苓20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5年3月1日三诊。
患者诉带下明显减少,基本正常。纳呆食少、气短乏力、少气懒言亦明显好转,效不更方。
上方继续口服6剂后予香砂六君丸口服1个月收功。
按:《傅青主女科》云:“带下俱是湿症,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
本例患者素体脾胃不充,中气不足,脾虚失固,不能升清,津液下流为湿而成带下。病程日久耗散阳气,脾阳、肾阳亦不振,胞宫失于温煦。
《傅青主女科》亦云:“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故任脉病带,责之于阴,督脉病带,责之于阳。”
故曾老师予健脾化湿、收敛固涩之完带汤合温煦冲任之少腹逐瘀汤,患者少腹无明显瘀证,故去没药、蒲黄、五灵脂,取小茴香、肉桂、当归温煦养血活血而暖胞宫,方证合拍,病获痊愈。
本文来源《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更多精彩文章请从原书中查阅。
……以下是正经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点击可直接购买
作者介绍
重庆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内科专业;跟随曾定伦老师临床以来,将老师经典医案、学术经验总结,文章在多个国家级中医核心期刊上发表;并受《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邀请开辟专栏介绍曾定伦老师临床经验,影响广泛,深受好评。
内容介绍
该书对曾定伦数十年诊治内科杂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通过对老师真实医案的记载、总结和追访,突出其疗效显著,见解独到,发人深思,启人医绪的学术思想,临床思路,思辨方法和临床经验,对广大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临床中医药人员提高中医素养,扩大中医辨治思维,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扫码购书,限时折扣)
END
版权声明
本文参考资料:《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附子养荣汤,如何治腹胀
● 《伤寒论》中的胃,到底指的是什么?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