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扎根临床十几年,治杂病经验精华

扎根临床十几年,治杂病经验精华

什么是杂病?对于这个问题,难以有一个准确的回答。杂病这个概念,据目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灵枢杂病》篇中,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病证,各种心痛及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因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称之为杂病。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由于战乱频繁,以致原书流散于民间,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即传于后世的《金匮要略》。这里的杂病泛指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以内科病证为主)。还有一种观点,将疑难病症统称之为杂病。我个人认为,杂病应指病因复杂、病情复杂、病机复杂、病程较久、治疗困难的一类病症,即使是外感疾病,如伤寒六经病证、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等,经过失治误治,成为坏证、变证,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脏腑、营卫、气血、经络,外感疾病也就变成内伤杂病了,这时治疗,就须遵循治疗杂病的规律去进行了。

杂病的治疗颇为棘手。因为杂病病因较为复杂,基本病机多是由于机体失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经络、脏腑、情志失和等导致;杂病的基本特点是时间久、病情杂,涉及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因此单纯用汗、吐、下、温、清、消、补已不能适应杂病的病因病机病情的变化。和法是运用调和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经络、脏腑、情志失和的方法,使机体恢复平衡,从而治疗疾病,因此应对病因复杂、病情复杂的杂病,唯有和法方能胜任。

和法是治疗杂病总的大法,临床当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调和阴阳法、表里双解法、寒热共用法、扶正祛邪法、调理气血法、疏通经络法、调理脏腑法、疏肝理气法等等。杂病治疗往往需要两法合用、三法合用,甚至更多法合用,很少单独用一法施治,数法合用是常事。

杂病治疗的用药特点也有所不同,或寒热共用,或数脏并调,或奇正并用,或攻补兼施,药味往往较多,剂量较大,总之是一个“杂”字,这和杂病本身病情杂、涉及多脏器、多系统受损是相关联的,和现代医学针对复杂疾病实施多靶点治疗的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

《金匮要略》是目前所知中医治疗杂病的第一部专著,在该书中张仲景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谨查阴阳而调,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确立了以病名为分类,脏腑辨证为核心,运用四诊八纲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是中医临床理法方药治疗体系建立和完善的标志,成为后世医家治疗杂病的临床宝典和研究杂病治疗不竭灵感的源泉,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着我们对杂病的治疗。后世如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徐大椿《杂病源》、李杲《杂病方论》、彭浩《杂病正传》、刘纯《杂病治例》《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景岳全书杂证谟》、霍英兆《杂证全书》、丹波元简《杂病广要》等杂病专著,承仲景遗绪,各有建树,推动了杂病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取法乎上。

作者说……
年轻时,我曾承担过《金匮要略》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深感仲景杂病学说博大精深,是一座宏伟的宝库,由此我对杂病的治疗和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诸多先贤的影响下,我后来专注于杂病的治疗,尤其将心系、脾胃、肺系的杂病作为我临床工作的重点。经过几十年临床实践的不断磨砺,在前贤的基础上,有了一些自己的学术观点、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为了推动对杂病的学术研究,促进杂病学说的发展,有益于后学,故不避愚陋,嘱弟子邱敏将我在杂病治疗中的一些学术经验和心得体会整理编辑成册,刊行于世,如能对同行诸君治疗杂病有所感悟,有所补益,则吾愿足矣!由于本人学识疏浅,书中谬误定然不少,实有望能就正于大方之家。

以下是广告时间……
推荐好书——《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

(扫码下单)
内容介绍
该书对曾定伦数十年诊治内科杂病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通过对老师真实医案的记载、总结和追访,突出其疗效显著,见解独到,发人深思,启人医绪的学术思想,临床思路,思辨方法和临床经验,对广大中医药院校学生和临床中医药人员提高中医素养,扩大中医辨治思维,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重庆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医内科专业;跟随曾定伦老师临床以来,将老师经典医案、学术经验总结,文章在多个国家级中医核心期刊上发表;并受《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邀请开辟专栏介绍曾定伦老师临床经验,影响广泛,深受好评。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文字摘自 《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茯苓——利水治痰之神品

揭秘冉雪峰治疗高血压病的十个疗效方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