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只要辨证准,经方退表热只需一剂

只要辨证准,经方退表热只需一剂

太少两感急性支气管炎王某,女,46岁,2012年5月7日初诊。发热1天,时测体温39.7℃,恶寒,无汗出,咳嗽,咳痰,色黄,量少,质稠,神疲乏力,无口干口苦,纳可,眠一般,二便尚调,舌淡苔白,脉沉数。药用:柴胡10g,黄芩15g,桔梗15g,炙麻黄6g,熟附子10g(先煎),细辛5g,鱼腥草20g,陈皮6g,石膏20g,北杏仁15g,炙甘草8g。服1剂后复诊,患者已无发热。仍有咳嗽,咳痰,色黄,量少,质稠,咽痒不适,纳可,舌淡苔薄黄,脉沉。药用: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柴胡8g,黄芩15g,桔梗15g,熟附子8g(先煎),炙麻黄6g,山药15g,细辛15g,鱼腥草15g,炙甘草8g。 服7剂后第二次复诊,无咳嗽咳痰,但仍觉咽痒不适,纳眠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苔薄黄,脉沉细。药用:柴胡10g,黄芩15g,桔梗15g,熟附子10g(先煎),丹参15g,炙麻黄6g,鱼腥草15g,细辛5g,北杏仁15g,炙甘草8g。
7剂后第三次复诊,诸症痊愈。
按:
太少两感症状集中在两个方面,太阳证和少阴证。
太阳证的表现除发热外,当有恶寒、无汗、身疼痛、骨节疼痛等外感症状。而少阴证的表现,应为精神疲倦、但欲寐、脉沉微细等。
太阳表证,其脉当浮而不沉。脉不浮而沉时,应为表里证俱在。外邪侵犯,人体正气必与之抗争,但人体正气不足以祛邪外出时,反而被外来之邪裹挟,郁而为热,患者可有烦躁、咳喘、咳黄色痰等肺内热盛的表现。故常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既可以外散寒邪、内清肺热,又可兼顾脾肾阳气。
方中柴胡与黄芩配合,一则达到疏利肝胆,引邪外出的目的。二则柴胡性升散,《本经逢原》谓“柴胡……诸疟寒热,咸宜用之”;黄芩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本草正》曰:“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两药伍用,虽小柴胡汤多见,但不可以此而处处认定即是少阳证,因其能够解肌退热、清肺降火,与肺经郁热确属登对之药。

本文摘自《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逾四十年,崇尚学伤寒、用伤寒,为岭南经方大家。其中医药学教研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仲景学说研究进展、中医临床基础、中医药养生康复学等学科为主,主攻经方治疗疑难重症、糖尿病及多种严重并发症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药新药、中成药的研究开发等。因对仲景学说研究深入,每以经方立起沉疴,故海内外求医者甚众。本书从彭万年教授仲景学说阐微、临证经验、医案与研究三方面系统总结了其一生的临床经验,全部文稿由彭教授原作和其众多硕博士生写成,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突出了彭教授对仲景学说的领悟及临证运用经方治疗内外妇儿等多科疑难病、常见病的经验,对于促进《伤寒论》的研究和推广经方应用具有重要价值,适合于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彭万年40年经方实践录》,主编:宋爱军,周英。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五苓散治肝硬化腹水医案一则

● 10年腰痛,服7剂药缓解医案附治疗思路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