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水泡就黄连木
苦水泡就黄连木
北京 / 温长路
阿爸有一把黄连木做的胡琴,能拉出世上一切悲伤,可是藏民过去的忧伤啊,却永远也拉不尽。
—— 西藏民歌
民歌赏析
这首西藏民歌,用对比的手法把藏民的悲苦、忧愁与以苦味出名的黄连联系在了一起,诉说的是在旧时代里藏民的苦难生活。歌词表现的内容,既有浓厚的生活基础,又逼真形象,听来不禁会把人带进苦的回忆。
健康话题
藏族民歌中由黄连之苦味联想到过去的苦日子,我们从黄连的苦味联系到苦对人的利与害。忆苦思甜,无疑是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重要手段 ;吃点儿苦味,或许也可作为身体健康和事业美满的调节剂。
苦口黄连是良药
黄连,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苦味中药材。黄连在我国中南、西南、西北、华东数省都有不同的品种生长或栽培,西藏的昌都是其主要的产地之一。
中医学认为,黄连的功效是泻火、燥湿、解毒、杀虫,用以治疗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热泻腹痛、痢疾、吐血、衄血、下血、咽喉肿痛、口疮、消渴、疳积、百日咳、肺结核、火眼、湿疹、痈疽疮疡、汤火烫伤等症,是临床上覆盖范围很广的一味中药。《本草汇言》说它“解伤寒疫热,定阳明、少阴赫曦之传邪,退心脾郁热,祛下痢赤白后重之恶疾。又如惊悸、怔忡、烦乱、恍惚而神志不宁,痛痒、疮疡、癍毒、瘄痘而邪热有余,黄连为必用也”。《本草经疏》赞它“为酒病之仙药,滞下之神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
现代研究认为,它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抗阿米巴原虫、止泻、利胆、促进胃肠分泌、抗溃疡、保护缺血的心肌、抗心律失常、调节血管和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癌、抗放射、增强免疫功能、促进细胞新陈代谢等作用。临床上用黄连制剂治疗细菌性痢疾,总有效率达100%;治疗伤寒,绝对有效率在 98% 以上;治疗肺结核,排菌者的转阴率为 83.3% ;其他如治疗白喉、结肠炎、麻疹、百日咳、滴虫性阴道炎、化脓性中耳炎、萎缩性鼻炎、咽峡炎、扁桃体炎、上颌窦炎、皮肤脓性感染、烧烫伤等的报道,也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病种涉及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皮肤、传染病等众多学科,被称为“离不了的全科药”。
“苦”对中医普及的困惑
黄连中的苦味,由其含的小檗碱、黄连碱等离子产生,也是黄连的主要药用成分。有人提出能否让它的苦味减少一些,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治病疗疾要的就是这种苦味。有时甚至还感到它苦的程度不够,采取以猪苦胆炮制的方法,以使它苦上加苦、寒中益寒。其实中药中具有苦味的远远不止黄连,凡吃过中药的人,差不多都有这样的体会 :作为由十几味甚至几十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尽管其构成不一定全是苦味药,但其给人的感受总体上基本是苦的。
目前全国中医药大学通用的《中药学》教材,共收入中药 428 种(不含附药 56 种),其中苦味药就占了 136 种,加上辛、甘、咸、酸类药中兼有苦味的药物 50 余种,与苦有缘的药物差不多占有一半的分量了,难怪许多人都把“苦”与中药间划上了等号。不少年轻人和西方国家的患者,一方面对中医中药具有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又对中药之苦感到害怕,这势必会影响到中医中药的发展和市场。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着的时代和人们的新需要,进一步拓展中药的应用范围和队伍,许多专家也正在研究如何能创造一种既保持中药药力不减,又能改变其苦味的办法,但一直还没有找到理想的途径。据说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专家研制出了一种机器,使得我们与实现这一理想拉近了距离。他们先把中药按传统的方法熬成液体,以保证其有效成分不变 ;然后让药液通过这种机器,几分钟内就可以把它变成无味的片剂,解决了保持传统特色与满足实际需要间的矛盾。这种机器造价 7 万澳元,有普及的希望。目前,该校已把这种机器的知识编入中医草药应用和生物学应用双学位五年制课程之中,以便学生逐渐掌握。
相关链接:食物中的“苦”
除中药外,食物中也有很多苦味,常见的如苦瓜、莴苣、苦荞麦、啤酒等。与谈药怕苦不同的是,许多人还对这些食物情有独钟。因为在它们身上除了可以获取营养,还能获取对机体健康的帮助。
实验表明,苦味能刺激舌部的味觉感受器,并通过神经反射性地促使胃液的分泌增加,故能使人胃口大开、食欲大振。有趣的是,这种苦味的刺激必须经过舌部才能发挥作用,否则达不到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的效果。有关专家建议,对于胃口欠佳的人,不妨于饭前 10 分钟先进一点苦味食物,然后再吃正餐,其食量就会有增加的可能。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不少人因酷暑难耐,加之睡眠不足而产生饮食不香的感觉,如能有目的地安排一些苦味食品进行有效调节,对于改善人们的不正常饮食状况和补充由于出汗过多造成的机体过度消耗肯定是有益的。一些苦味食物还具有清热解毒或轻泻利水的作用,这对降温防暑和排除机体的毒素也非常有利。这种食法,符合中医苦入心,心主夏、主火的理论,经几千年的生活和医疗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和行之有效的。
中医药知识 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文章版权归《家庭中医药》杂志所有,转载、摘录请注明出处。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作者:温长路
点击
查阅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