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多疾病,始于脾虚!
为什么脾比肾还重要?
开门见山,这条经络就是脾经。
《黄帝内经》指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我们的身体受先天后天两个因素共同制约,故而,要想健康,护好肾和脾是基本前提。
生活中,补肾人群比比皆是,打开电视,各种补肾产品广告满天飞。但是,脾呢,却始终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其实,在很多中医专家心里,脾比肾还重要。理由有二:
一则,脾为谏议之官。“谏议之官”,类似于检察院,它负责发现五脏六腑等“行政机构”的问题,并传达给中央系统。我们常说“没有有效监督就容易出事儿”,类比到人体,也是一样。
二则,脾为仓廪之官。脾属土,是呵护生命的母亲大地。地不好,还能种出好庄稼来么,五脏六腑都会受它的牵连。
所以,从上面这两个角度来说,脾比肾还重要。
没有丑女人,只有脾虚女
从大数据来看,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先天问题,身体出问题,都是出在后天上。尤其姐妹们的肥胖臃肿、面色萎黄、妇科疾病等,都是后天能量紊乱的标志——
脾不好,无以运化水谷水湿,就会影响代谢后的水液及废物的排出,人就会肥胖臃肿;
脾不好,气血无以上荣于面,就会面色萎黄;
脾不好,气血生化不足,就会冲任失养,血海不充,就会出现月经延后、月经量少、闭经等妇科问题;
……
所以,胖、老、丑、病等女人问题都得从脾论治。
一切疾病,始于脾虚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认为脾虚是一切疾患的成因。简而言之:一切疾病,始于脾虚!
为什么这么说呢?分析如下:
1、脾:人体能量源头
我们都知道,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从何而来?由脾胃生化而来。
脾主运化,负责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脾虚,水谷精微和水液就极易囤积在胃和小肠,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人体正气根自水谷精气,现在水谷精气不足了,身体自然也就得不到充分濡养,轻则营养不良,重则疾病缠身。
2、脾:推动全身循环
脾是推动全身循环第一动力,直接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
脾与心:心脾是母子关系,脾主统血,负责益气生血供养心脏,脾出问题,人就会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脾与肝:脾不好,无法消化食物,垃圾堆积在肝脏,就会出现脂肪肝,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脾与肺: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虚则肺气虚,就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脾与肾:脾将分泌的物质强压给肾,肾才能过滤血液中的杂质。长期脾虚必定肾虚,阴虚则心里烦热、容易盗汗,阳虚则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3、脾: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脾”中的脾脏,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就会将它们消灭掉。
脾脏还能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综上所述,中医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有病,人就废了一半。所以,养生保健要先从调理脾胃做起。
现代疑难重症及慢性疾病的克星
——中医扶阳
现代人的诸多病症,包括被现代医学认定为不可治愈的疑难病症,大多都是由于阳气不足造成的。扶阳学派第四代传人彭重善先生在临床中就指出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中医大家李可老先生认为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风湿免疫病和肿瘤的发病原因都是由于寒气侵袭、阳气受损造成的,这是运用扶阳理论治疗这些病证的客观条件。李可老先生还讲解了相关扶阳学说的运用。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造成阳气亏虚、万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过度贪凉饮冷、无节制熬夜、营养不均衡、缺少体力活动等,都会造成阳气内虚。而抗菌素、激素的滥用,不辨证的清热滋阴、泻火通便,使本来阳虚的身体雪上加霜。也有很多亚健康的年轻人在未病倒之前都不以为然。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爆发时,才追悔莫及,病来如山倒时,才会醒悟。
扶阳派医家对于千变万化的病证,都主张扶阳,因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救治危重病证,更要重视回阳救逆,因为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治疗各种疑难病症,都强调以“四逆法”收工,因为“阳气虚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
扶阳学派重用附子、干姜、桂枝和肉桂等扶阳药物为特色,在临床上扶阳派的医家多能大胆使用此类药,屡起沉疴,让世人折服。
扶阳学派,护阳扶正,见识卓绝,回阳救逆,闻名于世;200年传承,代代相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