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海外】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在海外传播发展研究

【海外】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在海外传播发展研究

岭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气候环境,以及岭南人民特有的生活习俗和体质等,再加上丰富的医药资源和长久以来的医疗实践积累,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岭南医术和独树一帜的岭南中医药文化,其中岭南中医骨伤科、岭南中医妇科及岭南特色药膳文化等都是岭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疗治方式和疗效及低廉的价格深受华人、华侨和一些海外人士的喜爱,价值日益凸显。但由于远在国门之外,复杂的国外环境让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发展面临着不少瓶颈和困难,亟需在逆境中开辟出新的发展传播之路。本文旨在为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发展“寻路”。

岭南中医特色专科海外发展传播基本情况
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在海外发展已成为一种现象,专科的派别和种类较多,现以“以小见大”的视角作为切入口,分别从岭南中医骨伤科、妇科、皮肤科、养生科等专科种类剖析海外岭南特色专科的发展现状。

01岭南骨伤科老字号

以管镇乾为代表的行伍兵家派、以何竹林为代表的南少林伤科派、以粱财信为代表的南海医家派等,“一源多流、流派纷呈”是岭南骨伤科流派传承与发展的基本特征[1]。
有着“黄飞鸿”名号之称的何竹林是岭南中医骨伤科中南少林伤科派的代表,更是有着“穿肠破腹能活命”的赞誉。何竹林有8子3女,其中六子、二女、三媳均以中医骨伤科为业[2]。何应衡、何应基、何应璋都在美国开设医馆当跌打医生,何超常在加拿大当医生。在美国三藩市有“何应衡医馆”,同时何应衡还担任美国中医跌打骨伤学会副会长、旧金山中医跌打伤科协会会长。据他介绍,多年来,包括加利福尼亚州在内的美国各个州,许多中医馆都开设了中医骨伤治疗,除深受当地华人欢迎,还有许多慕名来求医的美国人[3]。2013年9月袁南生总领事会见美国中医跌打伤科、针灸界代表,商讨美国中医事业在海外发展。美国跌打伤科协会监事长何应衡一同参与接待,汇报中医跌打伤科在美国历史的存在,以及传承、提高、发展的历程[4]。
与何竹林同属南少林伤科流派的李广海3个儿子均继承父业,儿子李家达善于集各家流派精华于一炉,走中西医结合的路,著有《正骨学》《骨折与脱位的治疗》。1978年,他与中医骨科共同研究总结的《肋骨外踝翻转移位骨折闭合手法整复治疗》一文,刊登在《中华外科》外文版,获全国科技奖,得到法国、匈牙利和港澳学者的好评,并提出进行学术交流的要求。李国韶,李家达之子,李广海之孙,李氏骨伤科第四代传人,香港注册中医师,香港中医骨伤学院常务副院长。
德国慕尼黑著名中医张亮,首创张氏拔罐三联法,激发身体自愈力治疗难治疾病,核心是拔罐,揉合了德国的理疗设备、中国的拔罐针灸器具,中西合璧[5]。1986年受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Traunstein市医院院长邀请,在该医院外科和康复科学习和工作了8年,并获得了终身聘用的职位。1994年7月开始在慕尼黑独立行医。1995年由Dr. Huber举荐,张亮医生加入了Traunstein市各界杰出人才代表组成的国际狮子会。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美国校友会的微信推文了解到,张亮擅长治疗各种骨科疼痛病症。他运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治愈了很多当地治不好的病人,不断地收到了大量的各种感谢信。德国著名的科普杂志Peter Moosleitners interessantes Magazin(《彼得莫莱纳趣味杂志》),在1998年和2001年采访了张亮医生,向德国读者介绍了针灸的治病原理和适应症。
02岭南中医妇科

受岭南文化和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岭南中医妇科,产生了蔡氏妇科、罗氏妇科等特色派系。蔡氏妇科的传承主要是蔡氏宗族内代代相传,传承方式封闭,所以传播面比较窄[6]。罗氏妇科家传师带,在岭南医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2017年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罗元恺为代表的罗氏家族仍有3人在从事中医职业,传承岭南罗氏妇科。罗颂平是罗氏妇科的第三代传人,1988年作为卫生部派出的访问学者赴美国芝加哥医学院研修生殖免疫学,2001年作为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在耶鲁大学进行生殖药理学研究,将学科前沿的学术信息带回来,并带领团队结合生殖免疫及内分泌等理论,采用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研方法对中医药防治妇科疾病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研究,让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医学接轨,引领罗氏妇科在高水平上持续发展[7]。颂字辈还有其堂妹罗颂慧,罗颂慧现在香港当医生,另外其堂兄的女儿罗曼茵如今在德国当中医。罗曼茵是罗元恺堂兄之孙女,出身自传统中医世家,随丈夫旅居东京、柏林期间,顺道行医,用中医的针灸药食为人治病。岭南特色医学的传承传播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学习国外有助于中医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因时、因地制宜。
张爱娜,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罗元恺,1989年移民加拿大,1995年在加拿大考得行医执照,开诊行医至今。2002年成立了魁北克省首家妇科及不孕症专科中医诊所——Clinique Sinocare,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结合医学中心主任。2010年,张爱娜因用针灸帮助席琳迪翁(Celine Dion)成功受孕而提高了针灸治疗不孕症的公信力,并因此成了2011年中国新年版《华夏财富》杂志的封面人物[8]。
王少白擅长的领域是中医妇科,在纽约曼哈顿开针灸诊所,多次受邀到多所大学及医学院和机构包括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开办讲座。他根据欧美人的特点,结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及当代针灸大家的经验,摸索出一种适合欧美人的针刺方法,命名为“糖针-舒适化针灸”。之所以称之为糖针,是与“良药苦口利于病”中的“苦”相对而言的[9],给人一种放松心情的心理暗示。王少白“糖针”的提出,在海外中医针灸界引起了广泛共鸣,舒适化治疗、舒适医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也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基本思想。尤其是美国中医论坛(TCMAAA)网络学院院长魏辉颁发了“糖针王”的匾额后,糖针在美国中医界开始家喻户晓,并蔓延至世界各地的中医针灸界。如美国中医学院院长巩昌镇在数篇文中提到“舒适化针灸”“糖针”,并指出糖针是美国针灸的特色,是中国针灸在美国的本土化和发展[10]。
03岭南中医皮肤科

除了岭南中医骨伤科和妇科外,在中医皮肤科等领域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友。擅长皮肤科的罗鼎辉,自1983年开始在英国行医,治好了许多患有湿疹的儿童,连英国著名皮肤病专家David Atherton也把自己的患者送到罗鼎辉处治疗。David Atherton还著文指出,在其所在医院未能治愈的患者,有70%被罗鼎辉治好。英国主流媒体《卫报》《观察家》、BBC等都竞相对其报道。英国人把罗鼎辉奉为“中国神医”,把她开的中药称为“神奇的茶”。与罗鼎辉一样,英国Middlesex大学传统中医学客座教授程铭钊也是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同时也是英国卫生部中医立法工作组中医专家,为岭南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04岭南药膳

养生凉茶,已经成为岭南地区的名片。由于气候条件特殊,岭南人民经过长期的摸索改良,将当地的中药材合理地加入日常的饮食中,形成了独具岭南特色的药膳。以“王老吉”“黄振龙”“莲芯雪”“沙溪”等品牌为代表的凉茶,名声享誉海内外。2006年,由广东省文化厅、香港民政事务局、澳门文化局共同申报的粤港澳21家凉茶生产企业拥有的18个品牌54个秘方及术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及我国有关法律永久性保护。目前,广东凉茶已在世界上20多个国家销售[11]。广药集团不断创新,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又正式推出了一款名为“王老吉可乐”的可乐型凉茶饮料。瞄准海外市场,在国内茶饮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另辟蹊径,用可乐这一国际元素带动民族品牌的全球化发展。总之,不管是口味创新还是品牌升级,至少“王老吉”再一次走进了大众的视野[12]。
汤,其实是源自中医药的“药汤”。鉴于药汤太苦,广东人在中药的煎熬中,保留药汤原有的疗效,把味改良为甜润,也就是现在日常饮食的“老火汤”。1980年,随着成都同仁堂开设第一家药膳餐厅,国内及东南亚、欧美各地的药膳饭店及御膳餐厅迅速发展壮大。旧金山、温哥华等多地的唐人街上都能看到各种粤式老火汤。伴随着广东凉茶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老火汤等已被广东省饮食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列入下一批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计划[13]。
目前,中医全养生理念越来越重要。2018年11月18日,在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上,出现一个中国学者和两本书的巨幅照片,即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焕兰和其著作《全养生》(系中国第一部养生白皮书)和《全民养生普及读本》。上述情境能够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既是中国改革创新先锋模范人物的荣耀亮相,也是国粹“中医养生”在向世界推广。

岭南中医特色专科海外传播面临的生存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政府推进中医国际合作的力度逐渐加大,岭南中医药因其独有的特色疗法,以及相对西医西药具有“简、便、廉、验”的优势和特长,助推际社会兴起一股“岭南中医热”。但是,必须承认岭南中医特色专科的海外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境。与整个中医在海外传播发展情况相类似,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在海外的生存境遇依然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其在海外医药体系中位置之低与岭南中医这一宝库所蕴含的能量是不对称的。在西医科学体系迅猛发展之下,岭南中医特色专科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在海外立法、标准制定、职业系统、规模发展、文化认同、社会声誉等方面都被边缘化了[14],这大大限制了它的蓬勃发展。
01缺少法律层面的保障基础
与其他中医药类别一样,在立法层面,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在海外严重滞后。以骨伤治疗在美国发展为例,对当地人来说,由于中医骨伤治疗没有立法,在当地没有合法的地位,目前,在美国行医的中医骨伤科医师多持“针灸师”执照[3]。对于习惯西医治疗、崇尚理性治疗的欧美国家人们来说,没有法律地位就没有保障,在他们看来就是“偏门”,认可程度低。此外,绝大部分国家的医院体系也没有采用岭南中医诊治之法,且未被纳入正式的医保,限制了低收入家庭享受中医治疗的范围[14]。02面临着与西医强烈的竞争
每个国家都有其本土的医疗体系,岭南中医特色专科进入海外市场,市场需求是岭南中医特色专科体系得以立足和发展的保障。面对西医的固化影响,海外人士对岭南特色中医的接纳、认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15]。岭南中医特色专科虽然在海外华人、华侨中有一定市场,但海外当地人对中医的了解和理解相当有限,自然就难以形成大批的消费者。同时,由于欧美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岭南中医特色专科难以在欧美国家医药监管部门进行注册,导致了它难以大规模进入海外市场,就难以与西医“争锋”。03难以形成规模影响和效应
相比较而言,目前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在海外的规模、受众、接受程度等与国内都不可同日而语,据了解,虽然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传播,但是基本都停留在“个体户式”的诊所模式阶段[14],骨伤跌打诊所等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它们没有形成规模发展,零星分布,没有一套完完整整的生存体系,较大程度限制了其发展壮大[14]。04遭遇海外环境的排他性
岭南特色专科流派的形成与其独特的环境息息相关,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地域环境、土壤环境、生活习惯等有很大关系。海外地理环境复杂易变,面对新的环境,岭南特色能否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时间的检验。面对语言不通的人文环境,而中医又有着“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特质,传承给外国人,难度非常大。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中医文化上的差异,是岭南中医特色专科遭到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16]。05没有融入到海外职业体系
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在西方医学院里基本没有一席地位。现代医学本质上是一个高科学、高技能的职业,已经深深嵌入到整个欧美现代社会职业体系之中。岭南中医特色专科的人才培养只有融入到这一职业体系,并在正规大学科体系获得位置,才能焕发自身的生命力。但由于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医术和经验传承具有高黏性,无论是骨科、妇科还是养生,不管名气如何,其传承方式基本上是家族传承和师带徒两种方式,这种传承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如岭南妇科,蔡氏妇科严格的家系传承方式确保了宗族内的优秀中医妇科医治经验与秘方较完整地传给下一代,但是蔡氏各封闭的传承方式在极大程度上这种家系传承方式限制了其族人行医经验、学术思想传播范围和学术影响的范围。有的家族传承甚至有着传男不传女的家规,导致了一些特色疗法的失传。

岭南中医特色专科海外发展的前景及努力方向01把握大好机遇“借东风”发展

近几年来,国家层面先后颁布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医药法》《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坚持把扶持发展中医药提升至国家战略,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事业与中医药文化的高度重视。同时,国家支持中医药发展“走出去”战略,习近平同志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此外,“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交流环境也是这一种有利形势。在以上众多的利好背景下,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在海外发展迎来黄金发展期。这时,需要充分把握机遇,依托政策资源,“借东风”顺势而为,积极争取自身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
02强化文化传播推广,提高认可程度岭南特色专科

想要在国际社会立足稳定并且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大力弘扬和宣传中医药文化,提高国际社会对岭南中医特色专科的认可度、接受度。通过中医文化传播,改变海外人士对岭南中医特色专科的认识,增进理解,主要改善西医团体对中医药的研究认识,以及海外大众对中医药的不准确认识。当然,传播方式有多种,本文介绍3种方式:(1)提升中医文化的翻译质量[17]。把翻译传播重心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且容易操作的岭南中医养生防病的知识普及和简易自我疗法操作上,减少海外人士对岭南中医“古奥难懂”的既定认知。(2)借助中医孔子学院这个新的传播推广渠道。目前中医孔子学院已经先后落户英国、澳大利亚、北美等国家和地区[18]。要积极发挥该平台的作用,通过课堂教育、研讨交流、学校开放日等方式,激发当地学子和居民对于中医药和中国文化的兴趣,讲好“中医药故事”,增强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吸引力、传播力。(3)创新对外传播方式。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等传播方式之外,针对外国受众心理和接受习惯,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各种网络平台,以及手机等新媒体的作用,切实提高传播效果。03加快资源整合升级,扩大影响力

岭南中医特色专科未能形成规模性的影响、知名度还未充分打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零散,没有进行资源整合升级。笔者认为,其未来发展至少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1)建立一个统一的交流合作、咨询指导的组织,类似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这个组织可以由分散在海外的企业、店铺、诊所等自发组织成立,并申请国内的政府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支持并作有关指导,日常通过制定岭南中医药特色专科的标准、组织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形成共商、共享、共赢发展局面,以此从整体上扩大岭南中医特色专科的规模和影响,提振海外知名度[19]。(2)整合升级学科资源。主要是整合海外中医骨伤科、妇科、皮肤科、养生科等每个学科丰富的学术和临床资源、大师资源等,相互贯通,提炼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撰写形成相应的专著,让成果确定下来,以便于传播。让“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成为一种主流方式,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并存的局面。同时,争取把这些资源融入欧美国家的职业体系之中,在海外医学院里占据一席之地,扩大市场份额和传播面。04传承中创新发展,适应时代发展

现今社会有一个重要的生存法则是“适者生存”,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在海外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个法则,不适应就会遭到淘汰。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也强调“迫切需要推动中医药海外创新发展”。“打铁还需自身硬”,岭南中医特色专科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就像罗氏妇科一样,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彰显岭南的特色,又要吸收汲取欧美先进的医疗理念和技术,兼收并蓄,综合运用岭南特色专科医疗手段、国际先进医疗技术,有效的解决临床难题,树立起中医威信,给国外患者敢于尝试中医疗法的勇气和信心[20]。同时,岭南中医医疗技术和特色产品可以围绕其内在的核心价值,注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必要时申请专利保护,让“老中医”迸发新活力,就像广药集团用不断创新的“王老吉可乐”撬动民族品牌的全球化发展。05释放市场力量,真正“走出去”

要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释放岭南中医特色专科海外市场的力量。政府方面,深化官方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中医药在国际规则、标准的研究与制订,适时介绍推广,并通过全力争取立法保障、职业资格认证、加大市场准入等手段[21],助推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发展。目前,欧美各国医疗费用的迅猛增长,已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中医药相比西药价格合理易得,因此,中医药企业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加大岭南中医药产品输出,使“走出去”的国家战略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军,洪坤豪,潘建科,等.岭南骨伤科流派学术传承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7,12(11):2817-2820.
[2] 岑泽波,黄宪章,何应华,等.广东省中医骨伤科名家何竹林[J].新中医,1984,16(3):7,9-10.
[3] 王和鸣,刘俊宁.中医骨伤科在海内外影响(二):在美洲、欧洲[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9):58-60.
[4] 袁南生总领事会见美国中医跌打针灸界人士[J].中医药国际参考,2013(9):9-10.
[5] 张亮.张氏拔罐三联疗法治疗多种难治疾病[J].新中医,2017,49(12):146-148.
[6] 冯怡慧,刘新玉,赵颖.岭南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岭南中医妇科流派[C]//广东省中医药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首届中医学术流派与岭南中医药文化论坛论文集,2011.
[7] 阮晓枫,陈思韵,刘成丽.广府文化影响下岭南罗氏妇科流派的传承与发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5):968-970.
[8] 夏瑾.健康中国[N].中国青年报,2017-01-19(004).
[9] 王少白.糖针:舒适化针灸[J].,2017,23(5):7-8,11.
[10] 王少白.因地制宜的中国针灸:“糖针——舒适化针灸”后记[J].家庭中医药,2018,25(4):33-37.
[11] 殷平善,肖东红.关于岭南中医药学术发展史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0,13(4):38-40.
[12] 李喻.王老吉可乐:养生朋克新指南[J].销售与市场,2018(7):96.
[13] 王新雨,汪碧涛.广东特色药膳浅谈[J].东方药膳,2012(10):5-7.
[14] 张一凡.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与前景[J].文化纵横,2017(1):60-67.
[15] 廖悦清.近代广东旅美华侨华人与中美文化交流[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16] 张丽,张焱.从海外中医教育现状看中医文化翻译与传播[J].,2018,24(7):7-10.
[17] 张丽,张焱.国际合作困境下的中医文化传播[J].西部中医药,2018,31(8):39-41.
[18] 董薇,郑麟,徐茵,等.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中医药海外传播[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221-224.
[19] 王艳萍,赵娟娟,崔长虹,等.中国入世后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动态[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12):1754-1756.
[20] 孙天胜,王欣.面向东南亚华侨华人的中医药旅游开发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0(2):51-54.
[21] 程兆盛.新加坡卫生事业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4):83-85.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涂新莉,曾召.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在海外传播发展研究[J].,2020,26(11):13-16.作者:涂新莉,曾召改编自:岭南中医特色专科在海外传播发展研究文字编辑:刘国华




A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