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博导黄立中教授治疗肺癌经验

博导黄立中教授治疗肺癌经验


.

文/张思泉,龚 辉,等‖来源:

导 读:从黄立中教授治疗肺癌的验案入手,总结黄师治疗肺癌的临床经验。黄师认为中医治病,首当辨证,肺癌以气阴亏虚为本,瘀毒内结为标,以益气养阴,化瘀解毒的治疗原则,合理配伍,特色用药,善于把握剂量,临床收效较好。

黄立中教授是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肿瘤学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学专家,潜心肿瘤病诊治几十年,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广受患者及家属赞誉。黄师在扶正时,常常将白参、党参、太子参、北沙参等参类同用,究其原因,单味中药药效各有侧重,如人参重于培补元气,党参补益宗气,太子参偏于益气养阴,沙参养阴益气。而肺气之不足,不仅仅是宗气之亏损,亦可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导致肾气不足。此外,对药的使用,亦是另一大特色。如黄芩半夏,来源于半夏泻心汤[1],一寒一热;一清热燥湿,一燥湿化痰。二者寒热相抵,化痰之功效却能叠加。现将黄师治疗肺癌的部分验案赏析如下。
1 气阴亏虚,痰湿内蕴
患者,男,79岁,2009年5月14日初诊。患者2009年1月因“咳嗽无痰1月”在湘雅医院行穿刺活检,诊断为肺低分化鳞癌,遂接受r-刀治疗,咳嗽持续加重,遂改求中医,慕名前往黄师处求诊。刻症见:咳嗽无痰,气促,时有胸痛,精神差,饮食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缓。既往吸烟史50余年。中医结合舌脉症,诊断为肺癌,辨证为气阴亏虚,痰湿内蕴,治以益气养阴,燥湿化痰,化瘀解毒,方以自拟方,组成:白参、太子参、北沙参、制鳖甲、玄参各20 g,丹参、黄芩、杏仁、皂角刺、莪术各15 g,浙贝母25 g,砂仁、川贝母(研冲)各5 g,法半夏、制胆南星各10 g,蜈蚣1条,14剂,水煎服,1剂/d,早晚温服。同时联合复方斑蝥胶囊内服,3粒/次,2次/d。
2诊(2009年6月4日),患者自诉咳嗽明显好转,气促改善,精神体力佳,仍时有胸痛,尚能忍受。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缓。守前方去杏仁、黄芩,改丹参、莪术各20 g,加党参15 g,21剂,水煎服,1剂/d,早晚温服。继续复方斑蝥胶囊内服。剂量用法同前。
3诊(2009年6月25日),患者自诉无明显胸痛,偶咳嗽,无痰,精神体力大增,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守前方去鳖甲、砂仁,改浙贝母20 g,14剂,水煎服,1剂/d,早晚温服。复方斑蝥胶囊用法同前。服用中药半年后复查CT,病情稳定,肿块大致同前。其后又坚持服用中药。患者最终于2015年7月去世,带瘤生存6年余。
按:癌肿之为病,其病机复杂多变。肺者,主气司呼吸,《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肺者,气之本。”黄师认为,治疗肺癌,当以治疗肺气为切入点,结合患者舌脉症,自拟方以白参培补元气,党参补益肺气,太子参、北沙参益气养阴。诸参同现一方,因其功效各有侧重,合而用之,疗效胜于单药,是其用药一大特色[2]。癌肿之形成,往往痰凝、湿邪、瘀血互结。故以黄芩、浙贝母、川贝母清热化痰,法半夏、胆南星、皂荚燥湿化痰。寒热相佐制,用方既不因偏于寒热而伤其阴阳,又可使化痰之功效叠加。蜈蚣、莪术破血通络,丹参、玄参、鳖甲凉血养阴,杏仁止咳,砂仁化湿。黄师治疗肺癌兼顾痰凝、湿邪、瘀血,切合病机,收效显著。
2 肺脾气虚,气滞血瘀
患者,女,62岁。初诊(2013年5月20日),因“咳嗽、咯血20 d”于2012年9月6日前往湘雅附二医院求诊,活检示小细胞肺癌。转至湖南省肿瘤医院,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行EP方案化疗4周期(具体剂量不详),2013年3月开始行放射治疗,出现胸闷气促、干咳症状,进行性加重,此为放射性炎症。患者遂自行停止放疗,改求中医。症见咳嗽,咯白色脓痰,无咯血,胸闷,气促,无胸痛,神疲乏力,纳差,眠可,二便调。舌淡暗苔薄,脉虚细。中医结合舌脉症,诊断为肺癌,辨证为肺脾气虚,气滞血瘀,治以补肺健脾,解毒化瘀,方以自拟方,组成:党参20 g,北沙参15g,白参20 g,法半夏10 g,陈皮10 g,天花粉20 g,百合30 g,郁金10 g,香附10 g,麦冬20 g,浙贝母20 g,莪术15 g,乳香10 g,鸡内金20 g,黄连10 g,14剂,水煎服,1剂/d,早晚温服。
2诊(2013年6月8日),咳嗽咯痰减少,咽痒,痰不易咯出,胸闷气促减轻,精神体力增,纳增,舌淡暗苔薄白,脉缓细。守前方去香附、乳香、鸡内金,加丹参15 g,板蓝根15 g,太子参15 g,蝉蜕10 g,14剂,水煎服,1剂/d,早晚温服。3月后复查CT:左肺门肿块大致同前,未见其他明显转移灶。患者完全接受中医治疗。后多次复查CT,肿块无改变,病情稳定。2015年8月随访,患者健在,无任何不适,生活质量佳。
按: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伴放射性肺炎患者,正气损耗严重,癌毒难除,兼夹燥邪、瘀滞[3]。黄师认为,此类患者,需大力扶正,兼以驱邪。放射治疗,损伤肺络,炼液为痰,灼伤肺阴。祛痰当以凉润化之,故诸参联合麦冬、百合益气养阴,为此方之基础;以浙贝母、天花粉、黄连清热化痰,添之法半夏,去其偏性,取其功效,以增化痰之力;以郁金、乳香、莪术之类,化瘀活血,疏通肺络;鉴于肿瘤患者多焦虑,予香附条畅情志,陈皮理气,使补益之气,不至气结。
中医遣方用药的精髓,在于剂量[4]。肺癌早期,正气未虚,毒邪局限;攻邪为主,稍扶正气。肺癌中期,扶正祛邪并重;肺癌晚期,扶正为主,稍佐攻邪。而这其中,剂量的变化是关键。故侍诊期间,见黄师所用之药,十分普通,并无特殊,或都有几分相似。可患者服之,多疗效显著。究其原因,无外乎扶正祛邪之力不同。因此,用药如排兵,遣方如布阵[5]。只有反复临床实践,才能逐渐体会其中的奥妙。
3 肺脾亏虚,水湿内停
患者,男,62岁。患者2009年1月因“咳嗽痰中带血半月”就诊于湖南省肿瘤医院。病检:左下叶低分化癌倾向鳞癌。诊断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低分化鳞癌T4N2M0 Ⅲb期。于2009年2—6月先后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完成5周期化疗(多西他赛120 mg,卡铂50 mg)。因消化道反应剧烈停止化疗,预估生存期3-5个月。后经人介绍,求诊于黄教授处。2009年8月7日初诊,症见咳嗽咯痰,痰白量多,无血痰,胸闷胸痛,气促明显,动则尤甚,纳差,二便调。舌淡暗瘀斑苔厚,脉弦缓。中医结合舌脉症,诊断为肺癌,辨证为肺脾亏虚,水湿内停,治以补肺健脾,燥湿化痰,方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组成:白参、陈皮、白术、黄芩、玄参、乳香、没药各10 g,北沙参、法半夏、丹参、白芍各15 g,泽泻、党参各20 g,茯苓、鸡内金、桑白皮、猪苓各30 g,7剂,水煎服,1剂/d,早晚温服。
2诊(2009年8月14日),咳嗽略减轻,咯痰较前明显减少。气促改善,仍胸闷胸痛。纳差,二便正常。舌脉同前。守前方,改法半夏10 g加太子参、延胡索各10 g,郁金15 g,炒谷芽30 g,14剂,水煎服,1剂/d,早晚温服。
3诊(2009年8月28日),患者仍咳嗽,较前好转。无咯痰,胸闷气促感明显好转。时有胸痛,尚能忍受。纳增,二便正常。舌淡瘀斑苔白,脉缓有力。前方加紫菀10 g,去炒谷芽、鸡内金,改法半夏10 g,14剂,水煎服,1剂/d,早晚温服。同时联合西黄胶囊内服,3粒/次,2次/d。
2009年10月复查胸部CT:左下肺肿块较前缩小,左侧胸腔积液较前吸收。患者再未接受化疗,其后6年,一直坚持服用中药。多次复查CT,均提示病灶大致同前,左胸腔少量包裹性积液,未见心包积液。2015年8月随访。已无胸闷气促、胸痛等症状。偶有干咳,纳寐二便均正常。生活质量佳。
按:该例患者,化疗疗效不佳,证候见肺脾亏虚,水湿内停。用方化裁自参苓白术散。以白参、沙参、党参、白术、茯苓补脾益肺。芩夏化痰,猪苓利水,泽泻、桑白皮泄水平喘,丹参、乳香、没药化瘀通络,兼以玄参解毒,白芍解郁,陈皮、鸡内金理气和胃。看似繁复,实则紧密。黄师言:肿瘤患者,单证难寻。肺癌为病,犹如三尺玄冰,非一日之寒。待癌肿已成,证候已多次转化或者新证又成。该例患者,虽辨为肺脾气虚、水湿内停。然舌淡暗瘀斑,兼有血瘀;又发病来情绪焦虑郁结,见弦脉。所以补脾益肺、泄水平喘之余,又应增添化瘀、解毒、开郁之力,方能取效。治疗肺癌,当严密谨慎,注重四诊收集资料,以症询证,以证遣方,才能事半功倍。
4 结 语
黄师认为,肺癌的治疗,用药当尽量平和。忌用方过寒或过热。补当平补偏凉,攻当平伐偏温。因为肿瘤发病,不同于伤寒温病。发病时间长,且阴阳失调并不太过。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但大部分情况下,均适用于这种情况。另外,整体把握患者的病情。肺癌患者,单一证候者极少,往往多证相兼[6],甚至有些隐藏证候。所以应综合考虑,面面俱到。例如气虚患者,补气时佐以行气药,血虚患者,补血时佐以活血药,癌症患者,多情绪异常,可适当运用安神定志、疏肝理气的药物,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此外,黄师一直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常敬畏西医之严谨,亦自豪于中医之浩瀚深远。并鼓励学生多吸取二者的长处。立足于疗效,造福于患者。此外,黄师看病,亦长于从“心”而治。肿瘤患者,多精神压力极大,黄师看病,常常耐心听患者倾诉,并以“奇迹每天都会发生”来鼓励患者重拾希望,许多患者感言,走进诊室,瞬间感觉找到了希望。随黄师临诊以来,黄师的言传身教,让我获益颇多。黄师治学严谨,常鼓励学生当学中西医之所长,立足于疗效,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 张忠,谢春娥,司银楚,等.半夏泻心汤研究述评[A].全国中医药科研与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
[2] 彭吉勇,黄立中.黄立中教授治癌经验浅析[J].,2010,16(6):10.
[3] 芦柏震,毛伟敏,王春雷,等.放射性肺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3):533-535.
[4] 祝之友,江世雄.中医用药剂量与《药典》权威性讨论[J].中国药师,2005,8(5):426-427.
[5] 张会永.临证如迎战、组方如布阵、用药如遣兵-解读中医泰斗李玉奇教授肝病临床经验[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444-447.
[6] 叶磊,欧阳学农,戴西湖,等.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分析[J].中医杂志,2011,55(16):1393-1395.
(收稿日期:2015-09-12)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凡是被本栏目采录的稿件一律免费发表,并支付200-400元稿酬。稿件内容可以考虑详尽介绍当地中医药针灸的发展概况,尤其突出表达国内与当地中医药在相关政策、立法、临床诊疗、学科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差异。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可自选主题,建议图文并茂。
凡是被肿瘤专题栏目采录的稿件,属国家级课题者给予600元的稿酬,省级课题300元稿酬,将在3-6个月内发表(上述措施综述文章例外)。稿件内容重点报道中医中药在肿瘤预防与治疗中的前沿进展。可包括中药单体或复方抗肿瘤的细胞、分子及免疫等作用机制研究,肿瘤的中医临床研究、诊疗经验、新技术、个案报道等等。
特色栏目可采用官方网站或邮箱投稿(其余栏目只接受官网在线投稿)


邮 箱: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