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家康采用针刺治疗特殊剧吐1例
恶阻属于妊娠反应的一种,临床症状较轻者无需特殊治疗或仅对症处理即可,一般来说,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妊娠剧吐严重影响孕妇生存,须终止妊娠以缓解剧吐症状者临床少见,终止妊娠后剧吐仍不止者更为罕见,且目前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李家康为湖北省知名中医,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执教、临床4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针灸治疗各种疑难杂病。现介绍李家康采用针刺治疗终止妊娠后仍剧吐1例,并对其诊治思路进行分析。
一病例摘要
患者,女,30岁,2017年9月16日初诊。主诉:脘腹部胀闷不适、恶心呕吐3个月余。现病史:患者孕36 d即开始恶心呕吐,食入即吐,未食则吐清涎或黄水,脘腹胀满,伴头痛头晕,时有黑蒙,天旋地转,四肢乏力。孕2个月时因影响生存质量,选择人工流产终止妊娠后,症状仍如前。曾在湖北省新华医院康复医学科行相关辅助检查,均提示无异常,行补液、调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对症处理20余天,无好转迹象,特来求诊。刻诊:恶心呕吐,脘腹闷胀,时感翻江倒海,饮食吐食,饮水吐水。体倦乏力,无法站立,不能独自步行。吃饭、洗澡、穿衣、上下楼等均极度困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发病以来,精神极差,不思饮食,无法入眠,大便干少,小便量少。体重减轻5 kg,体力严重下降。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既往史:既往于2016年3月怀孕后出现恶心呕吐严重影响生活,被迫在孕45 d时行人工流产术终止妊娠,后恶心呕吐,脘腹胀满持续7个月方好转。余无特殊。中医诊断:呕吐(特殊剧吐)。辨证分型:脾胃虚弱。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调整阴阳。针灸取穴:印堂、太阳、人中、内关、合谷、上脘、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公孙。太阳、印堂、人中为静留针法;内关、太冲平补平泻法;余穴均捻转补法。留针30 min,留针期间行针3次。连续针刺3 d后,患者头晕好转,恶心未吐,可少量饮水。再继续针刺4 d后,脘腹部胀闷好转,无头痛头晕及恶心呕吐,进流质饮食,可站立扶行,日常生活能力大大提高。
二讨 论
妊娠恶阻记载首见于《诸病源侯论》,病机主要是冲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1]。中医认为,该患者孕后月经停闭,经血不泻,冲任之气较盛。冲脉起于胞宫隶属于阳明,其气循经上逆犯胃,胃气虚,失于和降,反随逆气上冲,则呕恶不食。人工流产终止妊娠后,患者冲气仍较盛,上冲于脑,脑为髓海,髓海不足,清窍失养致头晕目眩,无法站立,不能独自步行。冲气中冲于心,因化源不足,心失所养致精神抑郁,突然恸哭,心神不安,心血不静而不寐等。冲气下冲于脾胃,加上长时间剧吐,阴阳失调致脾胃虚弱,胃虚不能受纳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中阻不振,浊气不降,故食入即吐,或呕清涎或黄水。舌苔脉象均为脾胃虚弱之证。印堂穴为经外奇穴,与督脉相通,督脉入脑,为阳脉之海,而脑为髓海,合太阳穴,有较好的镇静活血止眩之效;与三阴交上下搭配,能健脾宁心,安神定悸。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配合谷为四关穴,平肝解郁镇静,改善睡眠。中脘为胃之幕穴,又为腑会,募穴是脏腑经气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六腑病证多取募穴治疗[2];上脘为阳明经和任脉的交会穴;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证的主要穴位。《素问咳论篇》:“治腑者治其合”。三穴相配,和胃降逆。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内关穴为手厥阴经络穴,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向下通过横膈,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同时内关穴又为阴维交会穴,阴维主一身之里,能够和内调外、沟通三焦,共同起到宽胸理气、和胃止呕的作用[3]。数穴共奏调整阴阳、健脾和胃化瘀、降逆止呕、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综上,临床采用针刺治疗该例脾胃虚弱型流产后特殊剧吐患者起效快,能快速减轻患者痛苦。
参考文献
[1] 徐颖,黄微珍,李奇伟,等.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弱型妊娠恶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5,5(10):341-342.
[2] 谢红玉.针刺治疗妊娠恶阻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2013,32(9):734-735.
[3] 赵然,乔林静.针刺八脉交会穴加穴位贴敷治疗妊娠恶阻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2018,37(8):891-894.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操红艳,柯键,李家康.李家康采用针刺治疗特殊剧吐1例[J].,2020,26(7):111-112.作者:操红艳,柯键,李家康改编自:李家康采用针刺治疗特殊剧吐1例文字编辑:罗英姣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