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反”字内含深意 |
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87条、97处见“反”字,是这两书运用率较高的字之一,其意义及其作用安在?
笔者初步认为,它既是古代一种行文的笔法,在述证、言脉、论治等方面起到了某些特殊作用;又是仲景夹叙夹议,突出辨证论治的具体表现。现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两方面简述于次。
一
意义
综观全书,“反”字的意义除有“相反”之本义外,在某些地方尚可作“又”或“再”解,并无“反”义。 如《伤寒论》:“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论中既言“发汗”,可知原有表证,本当恶寒。今曰,“反恶寒”,知汗后表证解复又恶寒,再恶寒也,何以如此?“虚故也”,乃发汗太过或患者素体阳虚,致表阳外泄,腠理不固,营卫俱虚。 其关键在阳虚生寒,则恶寒必为得衣被而不减,并伴面色晄白、脉微细、脚挛急等证。 方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以附子扶阳,芍药补阴,甘草佐附子、芍药调营卫,药专力宏,阳回则虚者不虚,有阴阳双补之妙。 再如《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此条主要论述肾气丸治疗下消病,从肾气丸有温补肾阳、助真火蒸化之功,可知“饮一溲一”乃肾阳虚不能化水所致。 “以饮一斗,小便一斗”,是“小便反多”之再说明,饮多,小便又多,方为下消。故反字作又、再解。再,再二再三小便之谓也。
二
作用
1 类比 以“反”引出某一内容,有与他条或他证相比较的作用,此乃张仲景教人辨证之法。 如《伤寒论》:“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又“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前者为表虚,后者属表实。 “项背强几几”本应无汗,加一“反”字,以示病机有异,故立法遣方用药亦不同。表虚者桂枝加葛根汤,主取用桂枝汤解肌和营;表实者用葛根汤,方名冠以葛根,即以葛根为主,辅麻黄发之。 又如《金匮要略》:“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面反瘦”。 很明显,这里的“瘦”是与文中“腹大”之“大”,“脐肿”之“肿”相比而言,以映衬出“腹大”、“脐肿”之甚。
2 强调 强调辨证眼目。 如《伤寒论》:“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此段形象地以欲近衣否,来判断疾病的阴阳寒热,也即先后用两个“反”字,突出了辨证的要点。 再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咽痛,......通脉四逆汤主之。” 本条论少阴病阴寒极盛,既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等里证,又可见“不恶寒”、“面色赤”、“咽痛”等外证,故曰“里寒外热”。 这里用“反”引出外证,则知强调此非阳热亢盛之征,乃虚阳被格于外之假象,治疗当重用姜附速破内凝之阴寒,急回外越之阳气;因格拒之甚,须入葱白通阳使阴阳维系,表里通达,故名通脉四逆汤。 又有强调以脉审证求因,作为论治依据者。 如《伤寒论》:“病发热头痛,脉反沉,......当救其里,宜四逆汤”,突出强调里脉主虚,当先救里,用四逆汤。
3 兼提 有从变知常,承上启下,发人深思的作用。 如《伤寒论》:“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从“反”字可知阳明病以小便自利为其常,因“胃家实”是阳明病的病理基础,而“小便自利”既能加速体液消耗,形成津液不足,又是促使“胃家实”的主要因素。
又如《伤寒论》:“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反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抵当汤主之。” 本条从“反不结胸”语提示:一则太阳之邪热内陷,可有结胸之虞,是谓承上;二则反衬下焦“少腹当硬满”和“反狂”之体征,是谓启下;三则说明血热相结,病情较重,颇能发人深思。 再从条文之排列顺序看,此条位于桃核承气汤证之后,且不待表解,即用抵当汤攻之,足见里证较急且重。“反”字一用,使人有辨轻重、分缓急之感。
本文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