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惠民经方文章 / 正文

调神汤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拓展应用

  赵女,30岁,未婚,沛县胡寨镇人,出家人,2018年12月1号初诊 主诉:喜笑不休伴语言重复五年余。现病史:患者与八年前发热引起来嬉笑无常,语言重复,有幻觉,经多方治疗未见好转,听邻居介绍来我经方惠民工作室与2018年12月就诊。现症见:语言重复,有幻觉,时有恐惧感,睡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脉弦细。中医诊断:癫证,(气阴两虚,肝气郁结治法:益气养阴,疏肝解郁,重镇安神处方:柴胡20苏子30川椒10党参20黄芩10甘草6大枣20石膏30????牡蛎30桂枝15车前子30大黄10琥珀3酸枣仁30龙齿3021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二诊:21剂后诸症好转,自述有心烦,偶尔想笑,上方加丹皮15栀子15枳壳20竹茹2014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三诊:诸症消失,方药同前,继续服用14剂,巩固疗效。【此病人后来又复发,按方继续服用,疗效确切】 临床心得:按【伤寒论.辩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夫实则詹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患者以喜笑不休为主诉,以【内经】当为实证,但又见郑声,郑声为虚,虚实夹杂,结合舌脉,当属气阴两虚,心神不宁。心气虚,子盗母气,故肝气郁滞。肝藏魂,脉舍神,故治疗以益气养阴,疏肝理气,重镇安神,选之调神汤加减,加琥珀,酸枣仁,龙齿以安神。 调神汤是调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的汤方,本方的组成是根据《伤寒论》一○七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而化裁得来。其具本化裁是在小柴胡汤中,参苏子降气汤之意,选用苏子降气化痰,以易去半夏辛燥有毒之弊,以大建中汤中选用川椒温中止痛,其热不伤阴之长,易去生姜性热伤阴,刺激发炎之短,使小柴胡汤,既保持其协调整体之功,又具有久服而不伤阴蓄毒之益。但在有呕吐症候时,仍取用生姜、半夏,取小半夏汤温胃止呕之功,而不用苏子川椒以代,其余诸证,均选用化裁后的小柴胡汤作基础,再以石膏之辛凉,清热生津而易去龙骨,使方中保持清热、凉血、镇静、生津的优势,以车前子补肾利尿之功取代茯苓,使集聚于半表半里的病邪,通过气血的运行,得以从小便排出,保持有一个除病邪的良好通道。同时方中不用铅丹,以除久服蓄毒之害。这样经过调整后组成的调神汤,在临证治疗中就具备了四个矛盾点,八个矛盾面,四方同调,八方共治,相反而又相成,使机体达到一个有机的协调,在方中具下列特点: 寒热并用。石膏黄芩以清热,桂枝、川椒以温中,功能的紊乱证候寒热互见,如单纯以温热之品以治脾胃之寒,就会使上焦火热愈炽,脾胃虽得治,而上焦之热加重缠绵不得消,反之,单以寒凉之药以清热除烦,而必寒其中,使脾胃之寒愈剧。所以寒热并用,使热邪得清而不伤其中,脾胃得温而不助其胸中之热,故寒热并用,各免其弊,相得益彰。 升降并用。整体的紊乱,寒热互见,虚实并存,一体之中往往上热而下寒,遇此之治,必须调中有治,治中有调,须将低于正常水平者扶到正常水平,高于正常水平降至正常水平,紊乱表现的证候虽有寒热虚实,但不是偏盛或过衰,须将上焦之热降至下焦以温其寒,把下焦之寒升至上焦以凉其热,上下交流,气血通达,使寒热并治,使其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如同下楼坐电梯,降中有升提的因素,升中有降的意义。如果单纯或升或降,就会使机体的平衡进一步恶化,甚至崩解,如人想下楼,用电梯可以安然无羌,如果纵身下跳,则其命危也,协调治疗中亦同样寓有这样的哲理,所以方中柴胡的升提是使苏子更好的发挥降气的作用,二药为用,升降结合,令人回味。 收散并用。方中牡蛎固涩以敛气,柴胡宣通以发散,上焦热积,气血淋巴周流不利,壅塞不通,必须用柴胡以散,疏通发散胸中之邪,而胸满烦惊诸证可解。但心是一身之主,心气宜收不宜散,如单用发散之品,必然耗散心气,尤以脉大者。如过用耗散之剂,必然招致不可逆转的危候,所以方中选用牡蛎收敛以固其气,使心气不得耗散。这样,二药共用,发散以除积聚之邪,收敛以固心阳之气,使邪得祛而正不得损,收散共济,以奏驱邪固本之功,非良医而不达此地。 补泻并用。“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者之所以病,就是因机体抵抗力虚衰而被邪气侵及,故病者本该尽补。殊不知,虚之所以虚,自有其因,正邪相争,交织于内,气机不畅,气血痰食积聚,天阳之气不得用,水谷精微不得充,使机体易虚。如单用补剂,则助其病势反而对机体不利,壅补恋邪,病如一等,必须将壅塞之积滞,给予祛除,方能为补助机体铺平道路,故用泻法以寓其中,积滞得泻病邪易清,为除病打开道路。故在调神汤中补泻并用,泻中寓补,补中助泻使病邪除,淤滞清,正气充,气血畅,使机体的紊乱趋于协调。所以说,调神汤协调整体,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一方之中,有病除病,无病的补正,运用一方,疗治始终,均收其效。八方分列,各司其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清热而不伐中气,气降而不致脱陷,宜通而不耗散正气,补正而不留病邪滞,邪得以除,正得以健。各方药味药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中医方剂学中,有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各有所用。调神汤就是一个代表性的复方。临床应用,根据患者出现各种证候的程度,参考脉象的变化,从寒、热、虚、实的每个方面,进行辨证论治,而调整其中的药味与药量。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掌握其本质。通过观其脉证,选定方药,使其保持相对的平衡,以发挥其协调作用。机体的病理变化,是错综复杂的,当病性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的时候,平衡受到破坏则显示出寒、热、虚、实不同的突出个性来。同样,调神汤作为一个协调方,只要变动方中任何一方面的药味或药量,就可以使方剂的个性发生改变。所以说,在应用协调方时,既要掌握原则性,又要注意其灵活性,以适应临床处治各种复杂病证的需要,其变动情况如: 石膏、黄芩与桂枝、川椒是维持方中药物寒热的。如果病者呈现亢奋优势,热明明显,可以加大石膏用量,由三十克可增至六十克,甚至可达一百二十克;如寒象明显,可加大桂枝或川椒用量,由十克可增至二十克;如见背恶寒者,可用附子以加大其温性。寒热二药的用量,均可视病情而定。关键是初诊时要认证准确,方剂拟定因人而异,一旦定方,则不宜更改,抓住本质,一方到底。人参与川军是维持补泻的协调药物。有时人参价格昂贵,久服易燥,可用党参代替。应用多年,党参代人参不见其逊。根据病者虚实程度而调整其量。脉见弦象,腹胀满闷证候明显者,可加大川军用量以泻实;体质虚衰,气短心悸者,加大党参用量以补其虚。 这些证治上的灵活性,是需要知道的。但是,这种变动是有条件的,必须是病性的一方个性突出时,方可应用。一般情况下,必须维护其原则性,因每一个协调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盲目乱调,则不收其效,反乱病情。这点同样是需要记取的,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只有真正了解组方原理,熟知药性,又善辨证,才能掌握方向,运用自如。 调神汤服用后,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这与病者的体质、情绪和环境有关。反应一是由于本方是治本为主,是协调显效,见效通常较慢,多是用药数付后症状才得以改善,二十余付药后主要症状才得以好转。这就提醒我们,不要因服用二三付无明显效果而更其方。二是有一部分人服药后,不是病情逐渐好转,而是感觉加重,如头晕、困乏无力、不思饮食等衰弱症状。遇此不必多虑,这是因为药到病所,调整过程中的激化反应。体质强壮,用药敏感者多见此种情况,痊愈较快,用药期短,约占调神汤证的百分之二十。三是服药后有腹痛,腹泻反应。许多患者怕其泻而惧其方,实乃有效期矣。调神汤是一个双向调控的方剂,有病除病,无病补体,药到病所,必须先除其邪,病邪被歼,不运至体外,病岂能根治?病情顽固者,开始并不泻,而到用药十余付方泻,但是泻是为了除病,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反应,不必多虑。四是少数患者服药后有嗜睡的现象。这是大脑皮层通过药物矫正后,功能由紊乱趋于正常的一种补偿反应。原来失眠日久,大脑过于疲惫。用药后,机体协调起来,转入恢复阶段,欲补其亏,故出现嗜睡不醒。这是病转恢复的标志,可缩短疗程,使身体很快复原。七三年曾治一患者,服药三付后,困倦嗜睡,其家人忧虑,找到门诊,询问其情。嘱其不必多虑,令其尽睡而不必唤醒,每天给予水饮即可。这样,此人连睡六日而醒。后来,到门诊诉说:“自已如脱胎换骨,成了另一个人,神清气爽。”诸证尽然而清。后来又遇数例,均嘱其家属不必多虑。 医者开方,病者服药。主观判断与客观反应必须相符,治疗才能收效。但客观反应有两种,一是好的,二是坏的。好者加倍赞赏,坏者登门质询,是其常理。这就需要医者声明药效反应,尤其对坏的反应。通常要注意两种情况,一是药不对证,把病治差;一是方与证符,而是药病相争,反应出的不良感觉。所以说,医者必须做到“胸中有数,”既不可药不对证,固执己见,一错到底,贻害于人;又不可方本对证,是用药后的坏感觉好现象,尚做坏治,被假象迷惑。病者一诉,赶快停药更方,使药病相违,同样贻害于人。这两种都是过错,都应尽力避免。“病者之病病疾多,医者之病病道少。”医者对方药必须深钻细研,方不致误。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