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热病常用方,传统的清热泻火方,具有抑菌,抗内毒素,抗炎,解热,降糖,降压,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胃酸分泌,催眠,改善脑缺血等作用,适用于以神昏谵语,烦躁失眠,心悸,舌红口燥,脉滑数等为特征的疾病。 【经典配方】 黄芩二两,黄柏二两,黄连三两,栀子十四枚,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经典方证】 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外台秘要》伤寒时气温病,若已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见鬼,欲起走。《肘后方》 【推荐处方】 黄连5-10g,黄芩10g,黄柏10g,山栀子15g,以水600ml,煮取汤液200ml,分2次温服,汤液色橙红,味苦。 【方证要点】 身大热,胸闷,烦躁,不得眠,神昏谵语,口干舌燥者。 【适用人群】 身体较强健,面色潮红或红黑,有油光,目睛充血或多玼,舌质黯红,质坚敛苍老,舌体转动不灵活或僵硬,舌苔多见黄或黄腻,脉象多滑利或数;易焦虑或抑郁,易失眠多梦,易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平素喜凉恶热,喜冷饮,多汗,皮肤常有冻疖,易于腹泻便粘,小便黄赤,易发口腔溃疡,咽痛,口干口苦,男性多有足癣,女性多有黄带。 【适用病症】 以下病症符合上述人群特征者,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1)急性传染病及急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中的中毒性脑病。 (2)以烦躁,头痛,失眠为表现的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病,脑出血,脑血管性痴呆,蛛网膜下腔出血,高纤维蛋白血症,高粘血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 (3)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肝炎,急性胃肠炎,菌痢等。 (4)化脓性皮肤病;如毛囊炎,湿疹,皮炎,脓疱疮,各种真菌感染,性病,疖,丹毒,痤疮,化脓性关节炎,掌足脓疱疮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口腔粘膜病,如牙周炎,扁平苔藓,白塞病等。 (7)以出血为表现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等。 (8)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痛经,月经过多,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 【加减与合方】 (1)出血便秘者,加大黄10g. (2)口腔溃疡,加生甘草20g. (3)皮肤发红发干,脱皮起屑,合四物汤。 【注意事项】 (1)平素精神萎靡,喜热畏冷者,贫血者,食欲不振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均易慎用。 (2)误用或过用,可以出现眼圈发青,脸色发暗,食欲不振,腹泻等。 解析;黄连解毒汤,为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三焦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泌尿系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等属热毒为患者。 本证多由火毒充斥三焦所致。治疗以泻火解毒为主。火毒炽盛,上扰神明,故见烦热谵语;血热忘行,故为吐血;血溢肌肤,故见发斑;热盛伤津,故见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之症。方中黄连清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为君药;黄芩泻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二者为佐药。 7,中医常说的“发物”到底是什么?8,黄煌经方系列之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