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惠民经方文章 / 正文

中医十大类方之--大黄类方

  大黄是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大黄外表棕色,锦文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大黄有60多个品种,大部分出产于我国。其中我国四川,青海,西藏,甘肃,,贵州等地出产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品种。大黄自古以来用作泻下药,清热药。大黄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说大黄“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伤寒论》中有16方使用大黄。大黄应用范围极广,急性发热性疾患的高热,便秘,神昏谵语,痉厥者,痢疾便下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者,头痛目赤,咽痛齿痛,口舌生疮者,烦躁易怒,吐血纽血者,身热黄疸,小便短赤者,妇人闭经,恶露不绝着,疮疡肿毒者,跌打创伤者,都需应用大黄。大黄所治疗的这种病症,中医称为”积热”“实火”“热毒”。所谓积热,即肠道内的糟粕积蓄,所产生的毒素吸收入血,同时体内的有害物质得不到清除,使机体遭受进一步的损害,因而产生一系列的全身性的症状,如高热,神昏,头痛,出血等。此时使用大黄,可以荡涤肠道。推陈出新,迅速改善症状。所谓实火,即为头痛目赤,口舌生疮,吐血纽血,常伴有便秘,腹痛,脉实等里实的症状。此时使用大黄,能通过泻下,使上炎火从下走,起到所谓“釜底抽薪”的效果。所谓热毒,多指疮疡肿毒,咽喉红肿等感染性疾患。大黄有明显的抗炎抗病毒作用,在加上清热解毒泄下作用,是感染性疾患常用的药物。大黄尚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对淤血伴腹痛便秘者,效果更好。有淤血者,其血多粘稠,色紫暗,其人多烦躁,精神不安。由于大黄药效迅速,多在急性热病,急腹证等危急重症的救护中发挥主要作用,前任遂喻其为有斩关夺门之力,湛定祸乱之功,雅称为“将军”。然而,在急性传染病日趋减少的今天,大黄并没有失去他的用武之地。相反,临床应用范围日趋增大。1990年11月,中国首届大黄学术会议在举行。根据会议报道,目前大黄已用于心脑血管疾患,高脂血症,尿毒症,急性胰腺炎,消化道出血等25种疾患。药理实验表明,大黄在免疫,降脂,止血,消炎,抗菌,泻下等方面均有作用。大黄及其类方越来越收到现代人的重视。大黄如今已经载入19个国家的药典,国际上有许多国家在研究大黄,大有与我竞争之势,所以,研究与开发大黄是我国中医学界的一项迫切任务。而如何用好大黄,是临床医师应关心的课题。大黄作用峻烈,使用不当,会产生副作用。故前人有“用之多寡,量人虚实,假实误用,与鸩同用”的告诫。一般来说,急性热病中使用大黄要注意其大黄证的存在,若慢性杂病中使用大黄,需要辨别体质的虚实。大黄证:大黄证属于里实证与里热证。里实是指便秘,腹痛,腹胀,拒按抵抗感为临床表现的代谢亢进性状态。同样,“大黄体质”的面红,唇黯红,舌红苔黄,痰液粘稠,便秘倾向等均有热的表现。里实与里热是中医对人体病态所作概括的中药概念,与前述的桂枝类方,麻黄类方所治疗的表虚与表实的病态恰好是相对的,请注意鉴别:1:腹满,腹胀,据按或腹壁有抵抗感,便秘;2:精神不安,烦躁,易兴奋,身热有汗;3:舌质红而坚老,苔焦黄,干燥。(大黄舌)一般来说,在急性疾患的场合,只要见到大黄证,便可以使用大黄类方剂,大黄证中的最具特征的是舌象。舌质红而坚老,是与舌质淡红或淡白而胖大嫩润比较而言;舌焦黄是指苔黄中带黑,如烧焦状,多伴有舌面干燥无津。笔者将这种舌称为“大黄舌”。查舌用大黄是前人的宝贵经验。《伤寒论》承气汤证有“口干燥”“口燥咽干”,大陷胸汤证有“舌上燥而渴”以及《金匮要略》“舌黄未去者。下之黄自去”的记载。可见张仲景使用大黄的舌象是口燥舌黄。我国明代名医吴有性是应用大黄治疗温热病的专家,在他的著作《瘟疫论》中就有记载了20多种大黄舌的外形特征,在这本著作中,有许多光看舌而应用大黄的治验。清代叶天士也指出应用大黄“最紧要莫过于验舌”“或黄苔,或如沉香色,或灰黄色,或中有断纹者”。笔者当年跟随学习的老中医,在考虑使用大黄方时,常常反复观察患者的舌质和舌苔,可见大黄舌在诊断中的重要性。慢性疾患的患者中典型的大黄舌可能不多,但舌苔一般多比较厚,且色黄,舌质也偏红且坚老,焦黄苔尤为特征。大黄证的腹痛,精神不安,易兴奋,身热有汗等症状相似与桂枝证相同。但桂枝证为恶风自汗,腹痛而喜按,而大黄证为身热喜冷,腹痛拒按。而且,“大黄舌”红而坚老。苔焦黄而干燥,与“桂枝舌”的嫩红而暗,苔薄白而润泽是有明显区别的。大黄体质“大黄体质”是大黄证及其大黄类方证出现频度比较高的体质类型。慢性病中的大黄证往往不像疾病那么明显,故使用大黄的主要依据是看有无“大黄体质”的存在。外观特征:体格健壮或胖壮,肌肉丰满,面色红有油光;腹部充实饱满,按 之硬或胀痛;唇厚暗红,舌质暗红坚老。舌苔黄厚而干燥,甚或 焦黄 。 好发症状:平素畏热喜凉,食欲旺盛,易烦躁易怒,易发眩晕,易头痛,易 腹痛便秘,为胸闷,易口干苦,痰液唾液粘稠;易出血,易皮肤 感染;血脂血压偏高。女性多见月经不调或闭经,或经来不畅, 漏而不止。“大黄体质”的形成,除遗传因素以外,主要在于长期饮食结构失当,多食过食肉食,脂肪及甜品。并缺少运动。近几十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病人群体中的“大黄体质”有增多的倾向。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