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小儿推拿保健护理知识 / 正文

娃将来找对象这件事在小学就能预测了?聊聊和娃一生成长相关的行为性格

娃将来找对象这件事在小学就能预测了?聊聊和娃一生成长相关的行为性格

作者介绍:王冰玉,波士顿大学学前教育硕士、多年中美幼儿园教学经验,作者:萌娃心理研究所(wby_777)
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测试,有两个娃不同的性格和行为。
小明:妈妈已经叫了小明七八次该穿鞋准备出门了,但他依然无动无衷摆弄着手中玩具。平时上学也是经常性的迟到,经常上课不专心听课、东张西望,还常常丢课本。
小李:老师告诉小李,「请把带的蜡笔收起来,现在是上课的时间」。小李不仅没有收起蜡笔还把它狠狠地砸向地面。老师又一遍提醒他,“小李,请把你的蜡笔给我。”结果小李直接把蜡笔扔向老师……
请问:小明和小李,未来谁单身的概率更大?
目 录可以预测单身的性格特质
注意力缺失和攻击性人格儿童的具体表现
注意力缺陷攻击性行为;先天 vs.后天
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可以预测单身的性格特质从儿童心理学角度讲,小明经常性频繁地、不自觉地走神,不遵守规则,很有可能是注意力缺失儿童;而像小李好斗,狂躁,还伴有侵略性行为,一般称之为攻击性人格儿童。
2020 年最新心理学研究显示,小明、小李性格行为将来都会不好找对象。
这是怎么回事?!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对 2960 名儿童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追踪研究,其中 2000 名儿童来自随机抽样,1000 名儿童来自攻击性人格、注意力缺陷儿童样本库[1]。
在这些孩子 10-12 岁时,研究人员邀请学校老师根据对每位儿童平时表现的了解,填写《社会行为调查问卷》,并记录下孩子们的性格特质(亲社会型人格、攻击性人格、注意力缺陷、多动)。
等到孩子们长大成人,在他们 18-35 岁时,研究人员又会追加记录他们的家庭现状与单身婚配情况。

图片来源:(Vergunst et al., 2020)

图片中五条不同颜色的曲线代表了五种不同的婚配情况。灰色、浅蓝和深蓝都代表是已经婚配,只不过灰色呢早早地结婚了,深蓝色则是晚婚;黄色是早婚后又离婚;红色则是一直单身。
研究者对踩黄线和红线的人群展开深入研究,也就是早年婚配又分离以及一直单身的人们,想看看这些人身上是否能找到共同点。
结果现这些人在生活上,大多个人收入低,需要依靠低保度日并且很多人有辍学经历;对比早年的性格特质,也是注意力缺陷,攻击性人格居多。
其实,不光光是找对象这件事上,注意力缺陷和攻击性人格儿童是很多父母都会忽视的儿童成长的性格隐患。
二注意力缺失和攻击性人格儿童的具体表现注意力缺陷注意力缺陷并不是简单的孩子好动、专注力差。美国儿科协会列举了九个和注意力缺陷有关的行为表现,如果孩子至少有六条都符合的话,大概率就是注意力缺陷儿童。一般来说家长们都是小学入学后发现注意力缺陷问题,事实上四岁左右就可以多多关注。
在学习上马虎大意,经常性因为忽略一些细节而犯错。
在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无法集中精力,坐不住,无法保持持续性的注意力。
无法做到按指挥和要求做事情,无法完成父母嘱咐的事情,或者无法按时的完成作业。这种情况要确保孩子不完成任务的原因不是因为无法理解或者是叛逆。
组织能力差。
在与孩子直接交流的过程中,孩子经常表现出无法认真听他人讲话。
避开、讨厌或不愿意参加那些需要持续集中精神的事情。
经常弄丢学习或活动的必需品,如玩具、作业、铅笔、书或工具。
容易被外界干扰。
常在日常活动中(家庭作业、家务活动)显得健忘。

攻击性行为对于攻击性行为并没有像注意力缺陷一样可以列出相关的具体行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攻击性行为会有一些相似的表现。
0-2 岁
婴儿在饥饿,不舒服,恐惧,生气或痛苦中时会表现出攻击性,他们会通过大声哭泣和晃动胳膊腿部来表达。
2-4 岁
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情绪崩溃的时候会发脾气,打人,还会损坏玩具和家具。
4-5 岁
4、5 岁的孩子开始会对同伴或者兄弟姐妹表现得具有攻击性,在语言和动作上欺负他们。比如故意推搡、抢东西。
5 岁到青春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攻击性行为没有消退,很大程度会和 4、5 岁时的行为相似。但在一些极端的案例中,会出现逃学、抢劫,甚至更恶劣的犯罪行为。

可能有的家长看到这里,会非常的担心:哎呀完了,我女儿就很喜欢动手动脚,她是不是就是攻击性人格?
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会发现其实大部分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相关的表现,行为的出现并不代表会发展为性格特质。
接下来两个实验说明了儿童出现注意力缺失行为和攻击性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这些行为表现也其实很普遍,最重要的还是 5 岁之前的教育与引导。
三注意力缺陷攻击性行为先天 vs.后天

注意力缺陷和攻击人格很有可能是写进了基因编码中的。
双胞胎研究经常被用来判断遗传和环境对人类某种特质的影响。在一项双胞胎的实验中,492 对 8-12 岁同性别双胞胎参与了《儿童行为测试》,根据测试可将双胞胎的行为性格分类[2]。
最后发现基因遗传的因素是十分显著的。在注意力缺陷中的影响占到了 60-68%,也就是说如果双胞胎姐姐是注意力缺陷儿童,那么妹妹也拥有此特质的概率高达 60% 以上。并且攻击性人格的遗传因素更高,占到 70-77%。
因而,可以理解为注意力缺陷和攻击性特质是天生的。

明尼苏达大学 Lorber 教授表示,攻击性行为在幼儿中相当普遍,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行为会在他们 5 岁时明显减弱。但如果儿童一直没有降低和终止攻击性行为,则会发展为攻击性人格。
Lorber 和 Egeland 教授在 260 对母子,孩子出生前六个月,3-4 岁,5-6 岁这几个节点对孩子的行为性格以及家庭母子互动模式进行测评[3]。
他们发现前六个月(测量 infant difficulty)婴儿性格特质中有注意力缺陷和攻击行为倾向的宝宝并不代表幼儿园年龄时还会继续这类行为,案例中很多宝宝五岁就自然而然蜕变了。成长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些 5-6 岁依旧没有停止攻击性行为的家庭中,研究人员通过亲子互动,发现这些孩子的母亲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抚养,不会过多关注宝宝的需求。
密歇根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也做过相关的研究,孩子表现出注意力缺陷和攻击行为和抚养者的低情感支持、家庭氛围不和谐不团结是息息相关的[4]。
后天的生长环境,家长的育儿态度也和儿童注意力缺陷和攻击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家长应该怎么做?Lorber 教授认为,孩子 5 岁左右的品行是预测未来的一面镜子,任何的品行问题将会是未来几年要预测的个人成长轨迹的最强因素之一。
如果幼儿出现这些品行问题,在五岁之前都是更加容易引导干预的,越早越好。
可以试一试“安抚”、“陪伴”、“引导”三部曲。
安抚被安抚,被爱是孩子最需要的。当你安慰孩子的时候,他们会感到安全,爱和珍视。
当你的宝宝哭泣时,说明这正是他们最需要你的时候。安抚宝宝时,请使用轻柔的声音和柔软的碰触,并尝试了解宝宝为什么会表现得冲动或者具有攻击性,尝试去理解他们,消除宝宝的焦虑。

陪伴游戏是宝宝们的最爱,也是他们的日常活动,而家长便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玩伴”。家长的陪伴可以让宝宝慢慢的去探索去了解世界,了解规则,了解自己。
帮助宝宝打造一个安全的游戏空间,可以让他们消耗自己的精力,在陪伴时少说“不”字,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每天都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宝宝,和他们一起游戏。
在游戏时,正面的引导宝宝,给宝宝们展示什么是关心和爱护。和宝宝的对话里也可以多多加入“轻轻地”、“温柔地”这类词汇。
引导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孩子可以从父母身上学会与人相处、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花一些时间与孩子交谈,肯定他们的付出与努力,特别是他们尝试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用非常简单的语言,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让宝宝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冲动的、带有攻击性。平时的生活中,尽量提供前后一致的生活节奏,建立一日常规。
- 参考文献 -Vergunst, F., Zheng, Y., Domond, P., Vitaro, F., Tremblay,R. E., Nagin, D., ... C?t, S. M. (2020). Behavior in childhood is associated with romantic partnering patterns in adulthood.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Hudziak, J. J.,Rudiger, L. P., Neale, M. C., Heath, A. C., Todd, R. D. (2000). A twin study of inattentive, aggressive, and anxious/depressed behavio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 39(4),469-476.
Lorber, M. F., Egeland, B. (2011). Parenting and infant difficulty: Testing a mutual exacerbation hypothesis to predict early onset conduct problems. Child Development, 82(6), 2006-2020.
Jester, J. M.,Nigg, J. T., Adams, K., Fitzgerald, H. E., Puttler, L. I., Wong, M. M., Zucker, R. A. (2005). Inattention/hyperactivity and aggress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Heterogeneity of trajectories and differential influence of family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17(1), 99.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