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医,莫怪患者期望值高和不淡定
#中医与心理#医患沟通#中医与社会#中医杂谈
记录行医点点滴滴,看病、读书、思考、写文章,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不网诊不咨询不科普不商务合作……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务实求真,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有同道在群里聊到患者看中医期望值高的问题,还有许多患儿家长不淡定的问题,其实吧只要换位思考,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看中医,尤其是去诊所看中医,绝大多数患者都是通过病友介绍的,这一点不同于去医院看西医。当然看西医也是讲究口碑,但是中医更明显一些,尤其是诊所中医。其实,既然是病友介绍的,肯定是一些对疗效比较满意认可的患者才乐意向别人推荐,如果无效,或者虽然有有效,但不足以“震撼”到自己,也是不会推荐的。
找我看病的患者99%都是患者相互介绍而来的,所以医从性相对要好,沟通也相对流畅。如果中医治病的结果有四种,常规疗效,无效,低常规疗效和超常规疗效。那么,愿意口碑宣传的往往是那些超常规疗效患者。比如,有一个许多年湿疹的患者,瘙痒异常,我开了五副药,结果是超常规疗效,就是超发挥吧,结果五天后瘙痒全消,皮损愈合大半。但是说实话,这类超常发挥只是少数,多数慢性湿疹都是很顽固的,治疗起来没这么快,效果也可能不会如此好。
病情有轻重,体质也有差异,但是患者是不懂的,这个患者介绍了好几位顽固湿疹患者,都比他还重还棘手,但是几乎都在心底设定一个期望值,就是也想像他那样五副药几乎痊愈,甚至还有超过他的期望。说良心话,这肯定是不现实的,医生也不是神,特效病例的产生影响因素很大,类似于奇迹吧。
所以,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害怕那些特效病例出现,比如腺样体肥大当晚打呼噜消失,咳嗽当晚消失,喝一次药退热,喝一副药皮肤不难受了,我总是给患者强调,这主要是因为你的病轻。目的就是让患者明白,尤其是让患者可能介绍而来的病友明白,疾病很复杂,病位深浅不一,严重程度不一,患者体质不一,医生精力状态不一,不可能都是特效病例。
用一些名贵药,或者加大一些剂量,可以让特效病例的出现几率增大,但是随之带来的医疗风险和花费会更大,容易影响医生个人职业生涯,所以有时候并不可取,况且用贵药猛药也不一定100%有特效。
但现实又很扎心,虽然多数患者的疗效都是常规疗效,有些会无效,特效病例或者奇迹病例并不多,但正是这不多的特效病例才得以让一个中医大夫在患者群体树立起口碑。所以,不能怪患者期望值高,尽心尽力医治就可以了,等到患者多了,也是真的没精力去劝患者坚持,一切就随缘吧。
患者不淡定,也可以理解,许多疾病本身时间久了就会造成焦虑,谁整天带着病到处治不好,都会不淡定。还有就是,患者毕竟不是医生,对疾病没有客观清晰的了解判断,很容易胡思乱想。比如,一个普通儿童发热,医生一般比较淡定,因为大体知道其严重程度,心里已经排除了各种不好的情况。而患者呢,她不知道,没这个医学基础,淡定不起来,遇到孩子发热,担心会不会烧出脑炎,会不会烧成肺炎,会不会烧成抽风。
一句话,相互理解吧。患者一旦与医生建立一种朋友般的信任,不仅疗效相对要好,患者和家属心情也会淡定,不再那么焦虑与无助。所以,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朝着将来能成为朋友的目标去进行医疗行为,选择信任的医生,少试探,多务实遵医嘱少纠结,患者会更受益,医生也少去许多心理过度的防备与压力。
更多文章,可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