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一文搞懂“时方”的来龙去脉

一文搞懂“时方”的来龙去脉

众所周知, 中医学常常崇古贱今, 加上旧时社会阶级的观点, 认为“时”字含有时兴、趋时、走时运的意思; 因此对市医或时医不屑一顾。并因此鄙视后代方剂, 以为卑不足道,才出现了时方之说。

关于时方的起源, 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认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 “儒之门户分于宋,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据此有人认为金元时期医学上分出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丹溪四大家, 并且遵从“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观点, 所以时方应起源于这个时期。

亦有人认为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兴起, 叶天士、吴鞠通等人所创制的治疗温病的方剂, 与伤寒经方分庭抗礼, 才算是时方。清陈念祖《时方歌括小引》指出“唐宋以后, 始有通行之时方, 约其法于十剂, 所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也。昔贤加入寒、热, 共成十有二剂”。据此, 陈氏认为, 时方的概念是从唐宋时期开始的。目前大部分医家支持陈氏的观点, 认为时方与经方相对而言, 多指汉代张仲景以后历代医家所创制的方剂, 尤其以唐宋以后所创制并流传于后世的方剂为主。

宋代是时方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官方参与的中医图书整理校对、方剂搜集与整理、纂修方书等, 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当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该书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所编写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其中载有许多名方, 如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汤、逍遥散等,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

金元时期, 随着金元四大家的出现,时方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金元四大家, 代表了四个不同的学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 在治疗上多运用寒凉药物, 因此称之为“寒凉派”。

张从正认为治病应着重祛邪, “邪去而正安”,在治疗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 世称“攻下派”。

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冶, 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 因而称之为“补土派”。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擅用“滋阴降火”的治法, 世称“养阴派”。

金元四大家各有著述,学术思想流传甚广, 其所创制的时方也广为流传。明清时期, 随着温病学说的兴起, 时方的发展进入了又一个高峰时期。叶天士著有《温热论》,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 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薛生白对湿热病有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 “夫热为天之气, 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 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 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 其病重而速。”

薛氏著有《湿热论》, 系统论述了湿热病的各种证型与临床变化, 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独到的认识, 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典范。吴鞠通撰有《温病条辨》, 创造性地提出了温病“三焦辨证学说”, 对于温病学说理论的阐发和留下的诸多方剂, 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代表了温病学的最高成就。

王孟英集众家之长, 以《黄帝内经》和仲景的理论为经, 取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家之说为纬, 结合自身实际诊病体会, 著成《温热经纬》。其中明确提出“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 重视审同察异, 灵活施治, 充实并发挥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辨证施治理论。

后世用以治疗温热病的方剂大多出自叶、薛、吴、王诸家。此外明清时期如张景岳、薛立斋、吴谦等人, 所创之方更是洋洋大观, 至此时方的体系大致形成。

本文摘自《经方抵当汤》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经方抵当汤》,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抵当汤是著名的经方之一,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之一,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本书汇集抵当汤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尤其突出临床应用,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应用,还收纳了现代药理研究和实验研究的进展,内容详实、丰富,能充分体现抵当汤的历史渊源以及现代研究的价值,是从事中医药研究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张玥,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外科专业的医、教、研工作20余年,发表论文80余篇,编写著作8部,主持2项国家自然基金,写作风格严谨、求实。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经方抵当汤》,主编:张玥, 王雁南, 刘明。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经方服药方法的简化,也会造成疗效下降!

● “蓄血”证导致的发狂、发黄、发热、善忘、妇人经闭,只需要掌握这两个方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