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完温阳药后反而更怕冷——扶阳会“壮火食气”吗
转自:耕铭医轩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ODU3MTQzNQ==&mid=2247484043&idx=2&sn=166091cc778062f3713786fe9b08553f
若安:好多人也许都经历过这种情况,有的人明明辨的是阳虚,结果服完温阳药后反而变得更加怕冷,这是怎么回事儿?
耕铭:
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这种情况属于“壮火食气”,许多人也因此而畏惧扶阳,不敢扶阳。我个人是持辩证态度的,大部分人或许对于附子的把握还是缺点儿准绳的。
先说一下常见的四种原因:
第一种,就是医嘱没有落实好。比如一般情况下扶阳药要热服,不能凉服,只有在明显的阴盛格阳的情况下,比如白通加猪胆汁汤,才可以凉服。另外就是忌口,比如生冷水果、冷饮这些东西一定要忌,半点儿都不能沾。再就是喝完药后患者不顾身体的大作为而无休止地熬夜、劳碌、性事等,这就会暗耗真阳,出现“壮火食气”的后果。
第二种,就是常见的瞑眩反应。就举一个针灸的例子,对于平素阴寒很重的人,针灸后可能会出现局部冒冷气的情况,这是寒邪外排的现象,应该是一过性的反应,持续时间不长。内藤希哲在《医经解惑论》里也提到过:“凡肾中虚寒者,元阳浮散于外,必见大热证,此为假热。如此者,宜用大剂四逆加人参汤,用之而大热罢,身冷,四肢厥逆,甚者二便遗失,此肾温元阳归内,死阴浮于外也,最为佳兆。但宜务服四逆以助其阳,阳盛则死阴尽退,身乃温暖。若阴阳否格绵延不愈,宜间服乌梅丸,必愈。此与前所谓假寒得热益甚者相似,而其本大异,误用寒药则死,慎之。”
第三种,就是药物本身的问题。附子炮制不当而引起的胆巴中毒,这是我们一定要避免的。在大医院可能没这个条件,而如果是在自己的诊所,务必要保证药源纯正安全,鉴别附片质量与真假的专业知识要落实,并有必要去实地考察与采购。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是这个意思。仲景时代的炮附子就是现在的生附片,也就是把鲜附子给烘干了,而用的生附子其实就是鲜附子(河南方言中“鲜”作“生”)。按理说,鲜附子的效果是最好的,偏性也最大,但不易保存,很容易腐烂。所以,我现在临床上用的大多是生附片。
第四种,也是最重要的,现在的中医界流行一种“惯病”,单纯一味地扶阳,却忽视了患者自身阴阳两虚的状态,这本于阴阳的互根互用,《伤寒论》里的代表方剂就是芍药甘草附子汤,法度很重要。方中芍药翕收真阴,附子升腾真阳,可以说是阴阳共济。这就类似于天平效应,如果单纯扶阳的话,自然会导致人体失衡。宋本《伤寒论》68条有云:“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康治本》为:“发汗,若下之后,反恶寒者,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这个“虚”强调的是比桂枝汤之表还虚,但表已解,伴有阴阳两虚的状况,不正当的发汗或下法同时损伤了阳气和津血。再看新加汤,宋本《伤寒论》62条有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相比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方的表是不解的,阴虚得厉害所以又加上了人参,但并未伴有明显的阳虚。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伤寒耕读录》,点击可直接购买
内容简介
《伤寒耕读录》主要以中医临床经典《伤寒论》为基础和研究对象,并结合作者为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八年制扁鹊班授课讲稿笔录,以随笔、问答纪实与选摘的形式撰为四编医学小品与短文荟萃,分为两部结集出版。
作者简介
张耕铭,男。曾经用半年时间系统学习过意识领域界Einstein,超个人心理学大师Ken Wilber的AQAL整合生命实践,对于其中医的学习与探索起到了关键的引导作用。学术上尊法仲景,喜用、活用经方,涉猎广泛。临床尤其擅于灵活运用伤寒六经辨证以及内经反治法治疗多种慢性疑难疾病。
个人学术创作方面,著有《伤寒亦婆娑》《伤寒耕读录》,校注中医古籍《医经解惑论》《伤寒杂病论类编》两部。另有The Outline ofPrecancerous Intervention and Core Technical Unit Support for TCM Immunotherapy The Enlightenment of Shanghan Lun to Modern Clinical Medicine及《伤寒唵呓——六经讲习手札》目前尚未公开。课余时间,在中国中医药报先后发表多篇文章。
个人座右铭:心外求法,皆是歪道;此生尽兴,赤诚善良。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耕铭医轩,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翻山越岭巡医46年,行16万公里山路,是什么让这位“医生”坚守深山?
● 种药植、体验飞针……小学生遇上中医药,教室气氛瞬间燃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