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阴证首选方——附子理中汤

阴证首选方——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是吴天士最常用之方。除原方外,辛热药常加肉桂、川椒、吴茱萸等,其中椒、萸多用于兼见腹痛者;引火归原多用茯苓、泽泻;降逆化痰多选半夏、陈皮,寓二陈汤之意;理气除陈皮外,时选木香、砂仁;人参必用,否则代以黄芪,有时参芪并用;由于二陈、茯苓在多数情况下被加用,整理其组成,常用药物有附子、炮姜、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肉桂、泽泻、甘草等。仔细揣摩,可以理解为六君子汤合四逆汤,颇合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组成(人参、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肉桂、熟附子、干姜、五味子、炙甘草、生姜)。临床加味时吴氏选用黄芪、泽泻较多,腹痛多加川椒、吴茱萸。其中泽泻一药加得颇有学问,在大队温药中起下行反佐作用,以遏制阳亢上升。
案例——腹痛
壬申四月,岩镇江君洪南,患伤寒,呕吐,下腹痛极。初医有作感冒治者,有作停食治者,更有作肝火治者。第五日痛不可忍,两手厥冷,始迎余诊之,脉沉迟细涩。余曰:“此太阴证伤寒也。痛在脐下,乃厥阴部位,阴证之至狠者。闻有人作肝火治,若认作肝火,必有寒凉,一剂寒凉便不能挽回矣。”其令弟丹五云:“今日果有某医谓是肝火,用黑栀子、青黛,因相迎先生,此剂遂存下未服。”余曰:“幸尔未服。设若服过,弟不敢用药矣。如果未服可包无恙,只是药力要重,一日要两剂。”
立方每剂用附子三钱,肉桂、炮姜各二钱,白术三钱,陈皮一钱,半夏、吴萸各八分,木香七分,川椒五分,茯苓一钱五分,泽泻一钱,人参五钱。
阅二日,已服药四剂,手足温,呕吐止,腹痛减而未尽除。余曰:“此腹痛,必要下利方止。”其尊公玉章翁忙问曰:“下痢将奈何?”余曰:“无畏,此证必要下利。”玉翁曰:“昨某先生云此证不宜大便。”余曰:“非也。凡阴证下腹痛甚者,其浊阴之气必要从大便中去,伤寒书所谓秽腐当去是也。秽腐不去,腹痛何由止?”又问何时再下利?余曰:“正气回,邪气不能容。已服驱寒药四剂,今日再服一二剂,今晚明日,即要大便,每日五六次不碍,不要怕。”
又服二剂,晚间果作利,一昼夜共七八次。仍照前药,每日二剂,又服四日,利三日自止,而痛亦全却矣。玉翁喜曰:“先生之言,无一字不验,言之于前,必应之于后。他医谓不可大解,先生谓愈利愈好,果然连日下利,精神愈好,腹内愈宽舒,可见他医皆是猜病,不是医病也。今腹痛已除,粥食渐进,大事再可无虑否?”余曰:“此病原说无虑,只怕药不当耳。”将前方除去吴萸、木香二味,人参仍用五钱,余悉照前,每日只服一剂。服至七八日,又减轻,加当归、山萸,又服十余日而起。
按:所用方药为附子理中汤加味,吴茱萸、川椒、木香、茯苓、泽泻均系常用加味。吴氏认为“凡阴证下腹痛甚者,其浊阴之气必要从大便中去,伤寒书所谓秽腐当去是也”。因此,服药后“必要下利方止”。已而果验。

本文节选自《清初扶阳名医——吴天士》。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清初扶阳名医——吴天士》,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火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之第六本。本着“系统归纳,突出特色,注重实用”原则,对清初扶阳名医、澄塘“吴氏三杰”之一吴天士的学术特色、理论建树、证治经验、医道卓识等予以深入探讨,突出其在扶阳方面,尤其是擅用附子的经验。在阐释学术理论时,注重选取相关案例加以证明,理论结合临床,所录验案多为疑难痼疾,予人启迪。吴氏以儒治医,善于思辨,独创许多新见,所发关于医家操守、道德、医道等方面的医论充满真知灼见,是其一抹独特的亮色。全书观点鲜明,纲目清晰,资料翔实,切合临床。本书有助火神派的传承和发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适合中医界人士和中医爱好者阅读,中医院校的学生尤其会从中受到诸多启迪和教益。

END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清初扶阳名医——吴天士》,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这位“火神派”医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 新书资讯 | 清初扶阳名医——吴天士

点,一键下单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